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支撐與壓力的運用

本篇所要討論的主題,由一個嶄新的角度觀察股票市場,藉以發展具有實用價值的法則,指引我們如何買進或賣出股票,估計走勢的發展潛能,預測走勢可能在何處「遭遇麻煩」。

支撐與壓力並不是孤立的觀念,它與各種型態和排列線圖還是存在關聯,隱約包含了支撐與壓力的基本原則。事實上,某些有經驗的交易者可以完全仰賴支撐與壓力來建立系統,不需理會各種技術線圖的型態。

支撐與壓力
  • 支撐:定義為實際或潛在買進力量,數量中以在相當期間內止住價格的下跌走勢。
  • 壓力:是支撐的相反詞,代表實際或潛在的賣出力量,數量上足以在相當期間內止住價格的上漲走勢。

我們現在想知道支撐與壓力發生的理由,並預測它們將發生在什麼價格區間。我們可以辦到這這點,至少在某種彈性範圍內,並且允許某種程度的例外。某些圖形分析專家可以精確預測漲勢將在什麼地方遭逢壓力,或跌勢將在何處獲得支撐。

這類預測的基礎,推演支撐和壓力理論的基本資料,是股票交易有集中某些價位的傾向,它們是股票過去大量換手的價位。任何價位如果發生大成交量,通常將是股價趨勢的反轉點(主要、次級或小型趨勢),所以這些反轉水準具有「重複發生」的傾向。重要價位的功能也會互換,可以由支撐變為壓力,也可以壓力變為支撐。舉例來說,如果某個頭部壓力被突破之後,將成為後續走勢的下檔支撐;某個底部支撐被貫穿之後,將成為後續走勢的上檔壓力。

讓我們考慮上升趨勢的情況。你與許多其他人一樣,在12買進XYZ,抱著股票而上漲到24,認為股價已經夠高而獲利也結。然後折返到21,你恭喜自己的明智。可是,非常意外地,股價又回升到30。現在你不再認為自己很精明了;這支股票的價值顯然比你認定的水準要高些。你希望重新擁有它。不願意以更高的價位買進,但如果它回跌到當初的賣價24,你願意重新建立部位。如果你對於市場有足夠的經驗,瞭解一般投資大眾的心理,就知道前一描述正是典型的現象。

在下降趨勢中也是一樣的,在50買進股要的投資者,他們看著股價回升到55、58而60,覺得自己的判斷似乎正確無誤,於是繼續持有股票。當回升結束,股價再度回軟,下跌到57、55、52而最後是50。他們或許考慮在50賣出,但因為猶豫不決而來不及採取行動,當股價跌破50之後,他們期盼這僅是震盪盤,股價將立即回升,但這種期待很快就落空了,股價繼續下跌。當跌破45,也絕不認賠,想股價總有一天會回升到50,然後我就可以解套了。

估計支撐和壓力的潛在重要性
我們知道,上漲走勢在某個價位可能遭遇的壓力,將取決於該處的解套賣壓(先前在該處買進而希望持平脫身的潛在賣盤)。所以,估計壓力勁道的第一個準則是成交量。對於後續的漲勢而言,僅有數百股成交量的先前小型底部,它所構成的壓力當然不能與交易量高達數萬股的先前賣壓高潮底部相提並論。

判斷壓力勁道的另一個準則是後續跌勢的幅度。如果價格下跌而低於當初的買進價位愈遠,投資者愈認為自己當初的買進決策錯誤的念頭也就愈強烈。跌幅與賣壓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可能提出明確的法則或公式。可是,對於中低價位的股票,通常唯有當價格進入壓力水準的10%範圍內,才會出現顯著的賣壓。但這個10%的法則不適用很低的低價股,例如,某人在5買進股票,隨後股價下跌到3,可能不會很緊張,因為損失的股價點數很小。

第三個準則是發生之後的時間長度,以及這段期間內的整體市況。舉例來說,如果行情由堅實的主要底部回升,當漲勢遭遇四、五年前主要空頭趨勢的中期底部,此處的壓力應該不會太大。發生一、兩年前的底部,其壓力應該大於四、五年前的底部。

可是,如果先前的壓力區曾被「測試」,價格曾經回升,嘗試攻擊,但無功而返,將會釋放一部分的壓力,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功勢來到壓力區,成功貫穿的勝算會比較高。

關於如何評估某特定價位的壓力勁道,我們提出三個準則:成交量、距離的遠近和時間的長短。顯然地,當讀者運用這些規則時,需要仰賴相當程度的個人判斷。這是無可奈何的情況。我們不可能提出任何精確的公式。

判定支撐與壓力的位置
讀者可以觀察股票走勢圖中的成交量,在連續主要擺動之間,頭部、底部密集區經常發生相同的價位附近,來看出支撐和壓力的位置。但那一類型的走勢圖最適合判定支撐與壓力的位置?如果希望瞭解主要與中期趨勢的支撐與壓力,日線圖並不足以提供分析上所需的宏觀架構。我們經常過於強調最近所形成的小型趨勢支撐(或壓力),並因此而忽略中期趨勢的真正重要區域。為了取得宏觀的視野,週線圖比較適用。

支撐失敗的意義
跌破支撐,代表趨勢變動的警訊,尤其是跌破支撐當時或隨後的成交量有放大的傾向(跌破支撐的概念也適用於壓力的貫穿)。當走勢到達壓力區(或支撐區),可能不會折返而在該處盤旋幾天,然後穿越而繼續挺進;在這種產況下,走勢幾乎一定會加速發展而成交量放大。這種現象可以視為是有效突破的確認證據。

支撐與壓力的運用
我們需要評估這類支撐與壓力現象的重要性,並將它們引用到實際的交易中,因為這是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不幸地,這方面的內容不能被化為明確的公式或一組特定的法則:相關的結論基本上必須來自經驗與觀察。你必須時時刻刻評估可能遭遇的支撐與壓力判斷當時各種不同因子的綜合影響力。

結論
此書很遺撼的沒有給出明確的公式或一組特定的法則,但支撐與壓力的觀念上也讓我們很受用。但我發現在股海中,還是有人真的去整理出一套明確的公式和特定的法則,就是李佛摩市場之鑰–關鍵點規則。他所判別的關鍵點,其實就是類似於支撐與壓力的位置,隨著股價接近這些的關鍵點位置時,判斷股票遭遇支撐與壓力時的反應。如同文章開頭所說的「某些有經驗的交易者可以完全仰賴支撐與壓力來建立系統,不需理會各種技術線圖的型態。

我個人也把李佛摩市場之鑰–關鍵點規則納入我的交易的系統中,就是我的關鍵點記錄,但我做了些改良,這些改良是出自我直覺,但也剛好和本書作者論點相符合,如下:
  • 我將決定關鍵點跳動的 6點改成股價10% : 跌幅與賣壓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可能提出明確的法則或公式。可是,對於中低價位的股票,通常唯有當價格進入壓力水準的10%範圍內,才會出現顯著的賣壓。
  • 逐日紀錄,改成每週紀錄(以每週的最後一天價格): 如果希望瞭解主要與中期趨勢的支撐與壓力,日線圖並不足以提供分析上所需的宏觀架構。我們經常過於強調最近所形成的小型趨勢支撐(或壓力),並因此而忽略中期趨勢的真正重要區域。為了取得宏觀的視野,週線圖比較適用。

※參考資料股價趨勢技術分析 上冊股價趨勢技術分析 下冊
※更多的技術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