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本業經營表現指標—營業利益

營業利益代表本業上的獲利結果,英文叫做「Operating Profits」,明白指出這是本業經營的獲利。至於損益表上排在它底下的科目:營業外收益,英文叫做「Non-Operating Income and Gains」,直接翻譯就是「非」本業經營的獲利。

營業利益代表本業經營的總結,對投資人來說,卻是非常重要。如果一家公司本業老是不賺錢,光靠業外挹注獲利,勉強讓損益表上保持帳面獲利,投資這家公司又有什麼意義?乾脆把公司拆解了拍賣,不然就是直接投資這家公司的業外收益來源,豈不是賺得更多。

所以需注意營業利益是否與營收走勢相反。通常,一家公司營收表現雖好,但營業利益卻走下坡,往往會透露出一些端倪。如果這種頹勢明確,業外收益就可能領先營業毛利與營業利益,率先出現虧損的跡象。

預防毛利率作假,應比對營業利益率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減掉營業成本)上面的科目叫做營業成本,下面的科目叫做營業費用。如果想讓營業毛利好看一點,就是上面的科目少認列一點,下面的科目多認列一點,只要財會人員認定一些成本費用不是與生產直接相關,而主張只有間接相關就好。

於是,為了衝高毛利率,財務人員先要調高銷貨毛利,於是可以分配多一點的營業費用、少一點的營業成本。投資人看到毛利率增加會很興奮,覺得這公司真是充滿成長潛力。

另外一種作帳的方式,就是把業外收入變成業內收入,或是把營業成本變成業外費用,這樣也可以拉高毛利率。簡單的說,就是調整會計科目。

特別是為了預防毛利率作假,一些研究得更深入的分析師,在分析毛利率走勢時,也不會忘記拿出營業利益率來一起比對,看看兩者的趨勢有無一致,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有沒有忽大忽小。若發現差距出現背離,觀察的重點,會以營益率來取代毛利率。

範例:飛宏(2457) (圖截自成長力資料)



雖然毛利率在第二季,已經止跌回穩,但營業利益率卻還持續的下探,那股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參考資料操盤人教你看財務報表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