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經濟思想史指南(經濟學的第一堂課)

作者曾榮獲哈佛年度教授,他用容易記憶的趣事包裝複雜的資訊,讓一般人也可以輕鬆瞭解經濟。是一本最有趣、好讀的經濟入門書。本篇只介紹經濟思想史指南。

重商主義
他們是十六至十八世紀的一群作家與朝廷策士,在歐洲君王身邊晃來晃去。當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皇室忙著鞏固疆界及拓展領土時,律師與商人開始向國王與女王建言應該如何管理經濟。

雖然他們的方法並不一致,但是重商主義還是有幾項共同的教條:
  1. 為了保持政權,國家應該用獨占事業、專利權、補助與特權來獎勵忠君之士;貪婪的商人與貴族應該被剷除,以免他們支持叛亂。
  2. 國家應該擴張殖民地,以便取得貴金屬及原物料。這些物資是衡量國家財富的良好標準,同時可以支付戰爭開銷。
  3. 國家應該限制對外貿易,使出口大於進口。持續的貿易順差可以從債務國賺取黃金(財富)。

十八世紀的蘇格蘭人亞當.史密斯被推崇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他曾不同層次去痛斥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根據錢幣及貴金屬來衡量財富,亞當.史密斯指出,一般家庭的經濟狀況是國家財富的衡量標準。個人動機與發明創新能刺激經濟繁榮,重商主義的獨占與保護則會癱瘓國家。

國富論
亞當.史密斯發現了形成經濟學基礎的自然動力或「傾向」。首先,每個人都希望生活能更好。「我們的晚餐不是來自屠夫、釀酒人或麵包師傅的善心,而是基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他既不是想要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正推動多少公共利益……他只是想要圖利自己,卻總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達成原非他本意的目的。」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成了亞當.史密斯經濟思想最簡明的象徵。

別針。這個東西就可解釋一切。亞當.史密斯訪問一家別針工廠後發現,只靠分工就可以為國家帶來財富。認為透過專業化與分工,有三種方法可以增加產出:
  1. 勞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可以發展更熟練的技能。
  2. 勞工不必浪費時間於任務的轉換。
  3. 專業化的勞工更有可能發明器具,來輔助他們每天所專注的工作。

再者,分工可以發生在城鎮之間,而不只在工廠裡的工人之間。個別城鎮也可以像個人一樣專業化。重點在於,當市場擴張時,也就是有更多市場連結在貿易網路中,國家的財富就會增加。

比較利益法則
但是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事實上超越了亞當.史密斯的「絕對利益法則」。李嘉圖假設有一位技術精良的抽脂醫生,能從滿是贅肉的大腿上抽取脂肪,而且打診表格的速度也很快。然而,他的櫃台小姐既不會抽脂,打字也沒他快。根據李嘉圖的說法,這位醫生不應該把兩樣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根據亞當.史密斯的邏輯,醫生自己做效率比較高)。與其放下抽脂,他不如讓那位櫃台小姐繼續打字。畢竟抽脂的工作更能有效利用醫生寶貴時間。

除了專業分工,李嘉圖說明了個人與國家都應該在犧牲較小的事情上專業化。這就是他的比較利益。而他們不生產某種商品所做的犧牲,則是他們的「機會成本」。因此,專業化決定於誰有較低的機會成本。

人口論
馬爾薩斯根據富蘭克林提供的美國資料,斷言世界人口每二十五年就會增加一倍。當然,有可能更快,他斷定,沒有節制的人口會以幾何比率增加,而糧食產量只會以算數比率增加。沒有什麼論文比這篇更令人震驚,他的理論帶有「憂鬱的色彩」,但他預估失敗了,「人口變遷」有四個階段:
  1. 前工業化社會中,高死亡率與高出生率相互平衡,很多人死亡,但也有很多人出生。
  2. 工業剛開始發展,良好的健康減少了死亡,使出生率大於死亡率,人口急速增加(馬爾薩斯就是生活在這個時期)。
  3. 都市化和教育使很多人減少生育,因此死亡率持續下降,出生率也在滑落。
  4. 現代社會,在成功的節育計畫和雙薪家庭的趨勢下,每對夫妻只想生一到三個小孩,所以人口數變得穩定。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當歷史列車轉彎時,所有知識份子都會跌出車外。馬爾薩斯未能預見第三與第四階段,所以他也跌出歷史列車外了。

幸福指數
邊沁設計出一種可以量化任何快樂與痛苦的方法,並稱之為「幸福指數」。邊沁認為,社會科學家應該考慮所有正負面因素,並試圖判斷決策的總效益與淨效益。這個觀點支持了個體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學家提供政策見的思考基礎。

政治經濟學原理
彌爾在《政治經濟學原理》針對社會福利,應將殘障、老人幼童與強壯者區分開來。他建議福利金發放應該要以工作為代價,才不會接受扶助而不思振作。現代政府沒有理由不讓福利受益者接受訓練,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論如何,彌爾的確展現非凡的先見之明。

經濟學原理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多項成就包括邊際學說、彈性概念,以及長期與短期變化的自然法則。生意人與消費者不會突然躍進,但會一步步試著改變現況。個人、企業與政府都會適應變動的價格。最適者生存,低利潤會將最弱者淘汰,而競爭壓力迫使企業降低成本。馬歇爾瞭解「經濟時間」與生物時間一樣,並非與倫敦大笨鐘同步,資本和產生改變所需的時間,定義了期間的長短。

奧地利學派
當馬歇爾和弟子凱因斯,在劍橋改進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時,維也納的學者也掀起一股學術思潮,帶領經濟學走往相反的方向。宣稱人類的行動不像數學模型預測的一樣,不是抽象制度或統計數據的堅持,正解釋了為什麼現代奧地利學派英雄米塞斯會將他的經濟學巨作著名為《人的行為》。

奧地利學派對景氣自有一套想法。海耶克繼承孟格的思想,人們常會在立刻消費與儲蓄之間尋找平衡。當政府干預經濟時,幾乎總是會破壞人們在今天與未來間的平衡狀態,政府操縱利率時的危害尤甚。假設中央銀行想要調降利率來加速成長,人們會被動進行比「自然」平衡狀態還多的企業投資。最後,這種不平衡會導致景氣與不景氣間的循環,因為經濟沒有生產出相當數量的消費與企業商品。對社會主義也猛烈攻擊。證明中央計畫單位根本不可能蒐集到所有引導生產決策的市場資訊。

理性預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大多數經濟模型都將消費都與生產者設定成查理布朗般的白痴(漫畫裡的查理布朗,每年秋天都會試著去踢足球,但露西總是會在最後一刻把球踢開,讓查理布朗一屁股跌在地上。),所以這些模型毫不可取。

例如,傳統凱因斯學派指出,如果政府減稅,人民會花掉這筆多出來的錢。理性預期學派則解釋了家庭為什麼常會把暫時性減稅儲存起來。

供給面經濟學
供給面學派認為減稅可以增加稅收,甚至能削減政府支出。個人與企業總是在工作與不工作之間、消費與儲蓄之間、獲利再投資與發放股利之間做選擇。而稅率會改變我們實際付出的價格來影響這些選擇。例如,每一美元只有六美分歸我,其他全會進入政府的口袋時,讓我開始懷疑繼續工作是否還有意義。同樣地,對企業課徵高稅率,可能會使投資失去吸引力,進而減少資源的供給,使產出下降。

但批評者警告,供給面效應往往不會很快出現。如果企業因減稅決定增加投資,也要到幾年之後才會產生新的供給。

公共選擇派
公共選擇派認為政客很討厭,都是處心積慮提升自己的事業、特權與權力。如果政治是一種生意,政客就是企業家。例如,美國國會自從二次大戰以來,已經用掉數十億美元稅收去補貼蜂農。政府對產業的規範也有類似的問題,經濟體會走下坡,完全是因為與特殊利益團體掛勾。長久以來,教科書都著重瑕疵私人經濟與完美「清㾾」政府的對比。到頭來,我們可能會發現華府唯一「清潔」的地方是地鐵,而不是國會山莊。

總結
學好經濟學到底對投資股票有沒有幫助,從歷史上看來,傑出的經濟學家大多不是天生的投資者。只有李嘉圖與凱因斯兩個人的表現比較出色。多數經濟學教科書都省略投資與金融市場的主題。可能的理由有兩個:
  1. 教授都很清楚自己的弱點在哪裡。
  2. 經濟學者研究(例如股市)愈深入,愈不相信有人(包括他們自已)能夠擊敗市場。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