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股價波動的真正動力(投資最重要的 3 個問題)

本書說明投資最重要的問題有 3個,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問題,幫我們認清自己有哪些錯誤的看法。接著,我們還需要一個問題,幫我們認清自己沒看到那地方。第三,我們還需要一個問題,幫忙我們認清眼睛無法看到的事實。本篇只介紹股價波動的真正動力。

供給與需求…如此而已
在這個寬闊、美好與無奇不有的世界,驅使股價波動的原因只有兩個,不論何時何地,股價只受供給和需求改變的影響。

供給與需求看似簡單,但你不曾聽過名嘴表示:「股票供給今日維持穩定,但需求因不明原因增加,造成股價上漲。」這很無聊。

我舉一個併購案的例子:當A公司以現金買下B公司時,它拿現金來交換B公司的股票,然後把股票消滅。結束收購後,A公司的股數和交易前一樣,但B公司已沒有股票。現在A公司同時擁有自己和B公司的盈餘,所以A公司的每股盈餘增加了。就算借錢來買B公司,只要B公司賺的錢超過借款的利息,如果需求維持一定而供給減少(B公司已沒有股票),A公司股價便會上漲。所以,現金收購案往往是利多。

若全部以股票交易的併購則不是這麼一回事。在收購後,收購者的每股盈餘下跌,因為更多股票進入市場,稀釋了價值。為何?一般併購都是溢價併購,以發行新股來支付B公司的溢價加上發行足夠的新股以支付B公司原本的價值,所以收購後的股本大於交易前。因擴大了股本,屬於利空。

若只是單單個股也一樣,投資人最好明瞭股票急於購買或急於供給的程度。需求可能快速轉變,就和人們的態度變得急切與否的速度一樣。想想九一一恐怖攻擊後,我們的情緒發生多麼大的改變。但我們不會長時間維持那樣的狀態,所以需求的改變往往是強力、快速、不會太過極端,然後逐漸恢復常態。

供給的改變則又不同。短期內的股票供給幾乎是完全固定的,因為它需要時間、努力和各類玩家才能創造新股或消滅(買回)既有的股票。想想IPO或併購案,或者是發債,需要很長的時間籌畫,以及公司依照法規必須向大眾公告的資訊數量,最後甚至未必會成功。

供給:運作方式
2000年3月科技IPO狂熱到最高點,科技股的崩盤就是這麼一回事。需求一路萎縮,直到全球股市在2002和2003年達到雙重底。科技泡沫破滅有許多代罪羔羊,人們責怪科技公司股價被高估。實際上,科技泡沫破滅是因為市場已被供給淹沒,而需求一直跟不上,還逐漸減少。

這是唯一的解釋。有人會怪罪投資銀行,但有失公允。投資銀行只是回應投資人希望有更多供給(需求)的渴望。真正的禍首(跟我一起說)是投資人過度自信的腦袋,讓他們過度配置在一個類股。投資人太過心急,以致需求太高。要是沒有他們的需求,投資銀行和發行者也無法讓供給淹沒市場。

所以你應該隨時注意最新「熱門類股」IPO的狂熱。

股票需求的三股驅力
因為證券供給在短期內相當固定,投資人大多時後只需衡量需求即可。想清楚需求的方向,就等於想出短期預測。

經濟驅力
GDP成長、公司獲利、科技創新、預算赤字、貨幣情況等現象,都是經濟驅力。如果GDP快速成長,公司獲利超過預期,人們通常對經濟前景感到樂觀,而比較願意承擔股票風險(除非他們認為事情將盛極而衰,有時會如此)。萬一經濟衰退,執行長搞砸了,投資人對股市便不太熱中。

政治驅力
選舉或政權移轉後可能立法修改稅負等,都是政治驅力的範例。例如重大立法的威脅,尤其是危及財產權的,都可能造成廣泛的虧損迴避以及政治干預的恐懼。政客們對於市場風險迴避的影響,遠超過他們自戀的小腦袋所能理解的。

投資人信心
第三股驅力投資人信心,是純粹情緒性的。情緒不斷改變,每個星期、每一天,甚至每一秒。任何事情都會影響投資人的感受。在很多方面,它和我們先前提到的部分同樣複雜。它讓你覺得很亢奮。隔天早上,你又沒那麼興奮了。到了後天,你或許又覺得好多了。部分原因如我們先前提到的,因為我們沒辦法長時間維持極端的情緒,但我們可以刻意暫時讓情緒達到極端。

沒有一種股票會永遠佔上風
供給和需求是股價的唯一決定因素,只要在合適的環境下有足夠的時間,供給便給無限增加。而需求在短期或中期內會不斷波動。所以無論小型價值、大型成長或生技等,都別相信該類股會永遠表現傑出,而一直鍾情於某一種類股並不會給你帶來優越的報酬。

結語
這也是為什麼《AppleInsider》周二 (5日) 報導,領導波克夏.哈薩威的股神巴菲特表示,蘋果現在應該趁著股價處於低點,善加利用現金回購股票,以建立起公司的價值。他相信蘋果 1370 億美元的巨款現金儲備,最佳用途便是趁著低價空檔,買回本身股票。

也就是從供給下手,從證券市場上直接買回一些股票,透過買盤進場可以穩定股價,還可以減少流通籌碼,降低賣壓。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