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財報的高度

當景氣處於衰退時,總體經濟的高度遠高於財報,如果投資人判斷總體經濟即將步入「嚴重衰退」,在這種狀況下,上市公司的財報數字再怎麼優良,都不具投資魅力,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總體經濟如果步入長期衰退,即財務良好的公司,頂多也只能撐住持平的局面。

財報的高度
在投資的抉擇上,總體經濟決定著投資部位的大小(或投資與否),財務分析則決定投資的標的,或許聰明人會聯想到,這種說法豈不坐實了「財報無用論」?既總體經濟的高度高於財務分析,投資人只要弄懂總體經濟的位置,再根據總經位置進場買賣指數型商品,豈不簡單又輕鬆?

這種說法過於武斷,先不論總體經濟判斷的難度,經濟衰退有大小之分,中小型或短期的經濟衰退經常發生,如2010年第二季和2011年第三季的兩度歐債危機、2006年第二季聯準會調高利率、2005年第三季卡翠娜颶風……等等,這種中小型的總經衰退,頂多只造成股價短期幾個月下挫,況且好的公司在遭逢中小型總經衰退時,其股價也不見得會下跌。如2011年第二季以後,台股遭到歐債風暴襲擊,指數從9100點跌至6600點,下跌了27%,然而這段期間卻有相當多公司的股不跌反漲。

至於在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那段期間,台灣的上市股票卻是無一倖免地大跌。只有大型與長期的總體經濟衰退才會全面影響股價,例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期間,才會造成股市「全面且長期」的下跌。

從本世紀以來,台灣多數上市上櫃公司的營運,與全球景氣的接軌越來越密切,除了規模不大的小型股本公司或純內需產業之外,多數具分量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其營運很難自外於總體經濟國際景氣的榮枯。

然而,一旦景氣回春,經濟復甦,也不是所有的上市櫃公司都有辦法抓住復甦契機,所以當總體經濟的狀況回穩之後,財務分析在投資選股的重要性,便明顯凌駕在經濟分析之上。

財報的態度
只要財務數字呈現些許衰退跡象,甚至只要投資人從財務報表中嗅出一丁點兒不尋常或不易解讀的數據,心態上與做法請務必用嚴厲的「有罪推定」原則,直接出脫或減持該公司股票為宜。

投資選股
幫助投資人在選股上趨吉避凶,並利用財務基本面轉變的時機買進與賣出。以投資為目的的財務分析有三個注意事項:
  1. 無須追根究柢:若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啟人疑竇,其實投資人無須扮演稽核人員或檢查官,也沒有義務與必要非得找出其中疑點不可。財務數字若讓人感到不舒服,直接把股票砍掉出場不就得了。
  2. 無須與公司長相廝守:選股不是婚姻,沒有信守買進承諾之義務,就算見異思遷也無須背負任何道德壓力,且選股上還擁有搞七捻三的自由,一旦財務數字發生變化,或營運趨勢發生改變時,投資人可以立刻棄船逃亡,犯不著陪著鐵達尼號去撞財務冰山。
  3. 不必強求百分百準確與平衡:投資之財務分析著重在數字的變化和趨勢,投資人只要能夠判別公司營運的消長即可,犯不著為了許多例外的狀況而進行過多詮釋,例如投資人需要了解最新一季或最近一個月營收、營業利益率或EPS到底是處於成長、衰退,還是轉折就夠了,無須精確計算什麼少數股權,或斤斤計較某個比率到底是12.25%還是15.05%,因為投資行為不是考試,更不是上班謀差事。

結語
巴菲特曾經說過:「許多投資人寧願花時間聊聊『現在市場的狀況』,也不願去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但是請相信我,對利率和股市那種東拼西湊的聊天內容,絕對比不上花三十分鐘看看公司最新的營運及財務報告來得有用。」

我以前也是如同此書作者,把總經的高度放在財報的高度上,但現在的我已經把財報的高度放在第一位,因為發現好股票的買進時機不容易,一錯過就沒了,使得我常常過於擔心總經數據而放棄買進好股票的時機。

如同彼得.林區說過:「我一向以為,找好股票跟捕昆蟲一樣,翻十塊石頭,也許只找到一隻,翻二十塊找到兩隻。我每年翻成千上萬塊石頭,才能為麥哲倫找到足夠的昆蟲。」

但如果真的遇到市場突然崩盤時,該怎麼辦?我現在身邊都會保留一些現金,平常不會動它,等到市場崩盤,我視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那時候,就可動用那筆現金,買進價值被低估的績優股。

再加上一般的情況下,投資人很難查覺空頭即將發生,而空頭發生時,股票下跌的速度很快,投資人除了反應不及,也殺不下手。所以選股變成很重要,最好是有配發股利的績優股。好處如下:
  1. 有配發股利:只要你在現金股利殖利率(現金股利除以買進價格比率)4%以上時,低檔買進,這些股票就算不賣也沒關係,因為股市空頭大約半年至一年,你賣掉換成現金,存到定存,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也沒有4%。
  2. 績優股:績優股的公司比較不會倒閉之外,當景氣反彈時,績優股的股價最後絕對有回復股票價值的能耐。

※參考資料:財務自由的講堂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