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分析成長驅動因子

投資人應該要知道公司獲利成長的來源(引擎)。每股獲利可用倒金字塔表示,營收成長位於金字塔頂端較寬的地方,淨利、自由現金流量、每股盈餘、每股自由現金流量則位於下面較窄的部分。



如果成本成長的速度比營收慢,淨利率就會擴張,淨利成長會超過營收成長。如果公司在觀察期間回購股票,股數會減少,淨利除以較少的股數會使每股盈餘的成長超越淨利成長。如果公司能有效管理固定與營運資產(營運資本:應收帳款、存貨、應付帳款),每股自由現金流量的成長就會超過每股盈餘的成長。

股東價值是在公司營運金字塔的許多層上創造的,在分析中,成長金字塔的每一層都需要檢視,才能看出它是在創造或破壞價值。金字塔的某些部分可能會驅動公司過去的成長,但這些驅動因子可能已經接近尾聲。投資人應該定期檢視每個成長驅動因子,比較每個因子對公司未來成長的預期貢獻與實際成長貢獻。

營收成長
營收成長是最自然的公司成長方式(另一種方式是併購)。公司有幾種提高營收的自體成長策略(亦即非併購策略):
  1. 銷售更多商品與服務給現有顧客或新顧客。
  2. 擴張到國內外的新市場。
  3. 漲價:比較難拿捏的策略,奏效與否端視需求的彈性而定(高價影響顧客購買意願的程度)。
  4. 降價:如果需求的增加可以抵銷降價的幅度,公司又可減少成本的話,這個策略就行得通。

改善利潤的成長
改善營運效率近年來美國公司最常見的改善利潤來源,因為科技創新讓公司變得更有效率。削減成本也可改善利潤,公司可能有段時間可以成功削減成本,但遲早會達到上限。當削減成本達到上限,利潤提升也會停止。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比較持久的利潤擴張來源,規模經濟要成長必須具備兩項要素:
  1. 營收成長
  2. 大額的固定成本(亦即軟體開發成本、工廠成本等等。)隨著銷售的增加,成本不會成長那麼快(因為有一大部分是固定的),利潤會因此擴張。
這種效應類營運效率的改善,大規模讓它可以用較大的銷售額分攤配銷與倉儲成本,使獲利成長超越銷售成長速度。

回購股票
回購股票(在股價恰當時回購)與優厚的股利都能創造股東價值。投資人往往會忽視它們的效果,但是公司加速每股盈餘與股利成長時,它們卻可以降低公司為了幫股東創造總報酬所承擔的風險。

換句話說,公司沒發股利或沒回購股票時,想達到12%的總報酬(假設本益比不變),每股盈餘就需要成長12%。但公司發放3%的股息,又買回2%的股票時,盈餘成長只需要7%即可達到12%的總報酬(剩下的5%,來自股利與回購股票)。公司讓盈餘成長7%所承擔的風險往往比盈餘成長12%的風險少。回購股票不能取代自體成長,但往往是大家低估的方式。

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前面的說法並不精確,因為忽略複利的效果。但是為了說明簡便,只用簡單的加減,沒有用到乘除精確計算。

回購股票時,如果股票很便宜,可以創造股東的價值,但管理高層以高價回購股票時,通常會破壞價值。回購股票時會引發兩個問題:
  1. 管理者是好的投資者嗎?
  2. 回購股票是會美化了數字嗎(以符合或打敗華爾街對每股盈餘的預期)?

例如高露潔在本益比高達30倍時回購股票,這過程中顯然破壞了數億元的股東價值。在股價低估時,回購股票是合理的,因為那是類似價值投資者買進價值低估資產的決策。此外,回購股票有助於每股盈餘的成長,同時提高股利收益率,因為回購可以降低每股盈餘的分母。

還有以自由現金流量回購股票時,可以有較持久的盈餘成長,風險也比較低,若公司為了回購股票而增加負債時,負債與利息費用的絕對金額都會增加,會低銷回購股票的一些效益。

回購股票可能創造股東價值,但是操作不當也會破壞價值。

分析回購股票的案例時,投資人應該用下以下四個問題逐一分析每個案例:
  1. 股票是不是在股價偏低時回購?
  2. 管理高層回購股票的動機是什麼?
  3. 公司是以舉債方式回購股票嗎?
  4. 公司的現金還有更好的運用嗎?

提高資產使用率
2000年,鮑勃.納德利剛從奇異動力系統轉戰家得寶擔任執行長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長家得寶支付供應商帳款的時間,這樣的小小改變讓家得寶在一夜之間多出了數十億的現金流量。納德利把存貨成本的重擔從家得寶轉移給供應商,供應商等於是給家得寶無息貸款,使得家得寶的現金流量獲得抒解。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戴爾把存貨負擔轉移給供應商的慣例已行之多年,供應商如果想和戴爾做生意,就必須在固定天數內把存貨送到戴爾,所以戴爾的存貨天數只有幾天而已,這在價格持續壓縮的產業中是很重要的因素。這種做法讓戴爾一向都比傑威與惠普等效率較差的公司更具競爭優勢。

營運資金管理更有效率時,可在多方面為股東創造價值:公司可增加股利發放、回購股票、償還債務、為未來成長投資等等。

未來的成長引擎
找出未來盈餘的來源(引擎)並一一加以檢視,可以深入了解驅動公司成長的動力,讓你在分析時更客觀、更有前瞻性。

首先分別預估每個引擎的成長率,之後再把他們合併起來,這樣當情況不如預期時,就可以幫你維持理性的觀點。你可以量化每個成長引擎對公司股價的影響。

結語
1987年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說:「在投資時,我們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總體經濟分析師,更不是股票分析師。」你要分析的是企業的成長而不是股票價值。

讀者最好多注意哪些企業要擴充產能、加速展店、海外市場的擴展、回購股票、營業利益率上升或推出殺手級產品……等,評估是否會影響未來的成長驅動因子。

※參考資料積極型價值投資法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