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衍生性金融商品(enough.夠了)

約翰.伯格是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一生的事業發展十分傳奇,史上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就是他發明的。他教導投資人以正確的法子累積財富,也孜孜不倦地向投資界宣揚常識真理。本篇只介紹衍生性金融商品。

一般來說,我們很難否定創新的價值。我們使用的筆記型電腦,可能已經擁有能夠把人類送上月球的計算能力。不管我們在世界上哪個角落,只要用台掌上型電腦,就能連上無線網路。我們能跟兒女們保持聯絡,我們也能拍攝、傳送並儲存照片。我們隨時可以利用網路來儲存無窮的資訊。電子零售使消費者享受到價格競爭的好處,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醫療科技使我們延年益壽,讓我們的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然而,在金融業裡,創新可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因為,針對金融業來創新所產生的價值,和針對客戶來創新所產生的價值,是兩碼子事。能夠獲得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好處的,大都是創造出複雜新產品的人,而不是持有這些新產品的人。

例如,有抵押品做擔保的「擔保債權憑證」(CDO)為例吧,我們來看看,這條食物鏈所產生的收益和成本。

首先,房貸經紀人會把想借房貸的人拉到銀行裡,並向銀行拿佣金;接著,銀行為房貸提供擔保,並從中收取費用;然後是信用評等機構,來替這些「擔保債權」評等,並收取費用(每筆估計是四十萬美元);當然啦,收了錢的信用評等機構也會很上道,給予這些「擔保債權」最棒的AAA評等(否則,這些債券根本賣不出去)。接下來股票經紀商會把債權憑證賣給顧客,賺取佣金。

這一連串的成本,不管藏得有多隱密,最後都是由借錢來買房子的人,和購買擔保債權憑證的終端投資人來買單,而所有中間人,都會得到報酬。

像這樣的金融創新,複雜到難以理解,加上美國信用評等機構的背書和共謀,使得這種金融戲法,成了現代版的煉金術。

這種現代版的煉金術,會從一組,比方說,五千筆B-或BB-的房貸,加上少數幾筆A級房貸開始。然後,這組房貸就會神奇地變成黃金,例如變成一檔價值五億美元的CDO,其中高達75%的債券成了AAA級(這可是真實的案例),12%的債券是AA級,4%的債券是A級,只有9%的債券被評為BBB或更低的評級。(看到沒,儘管「分散投資」具有降低風險的好處,但並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些評等差的房貸,依舊是評等差的房貸。)如同查理.蒙格所說:「如果把葡萄乾和大便攪在一起,得到的仍然是大便。」

銀行之所以對這種CDO趨之若騖,一點都不難理解:貸款給買房子的人,銀行可以賺到大筆費用;而既然可以很快把這些貸款丟到大眾手上(也就是所謂的「證券化」),它們才不管貸款的人信用到底好不好。

衍生性金融商品
正如大家如今都知道,這些複雜的擔保債權憑證和結構性投資工具,簡稱SIV,只是最粗淺的把戲。還有更多複雜的金融工具,正在淹沒我們的金融市場;這些工具的市值規模與成交量,甚至已超過了真正的投資。

我們的市場充斥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就是說,這種金融工具的價值,是從別的金融工具衍生出來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利用「利率交換」簡稱IRS,和「信用違約交換」簡稱CDS(請別問我這是什麼玩意)來承擔、放大和規避風險。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加起來,規模大到難以置信,高達六百兆美元,是全世界的國內生產毛額六十六兆美元的十倍。

金融業(和信用評等機構)靠著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創新,收取了鉅額的費用,光靠這些費用,他們就賺翻了。可是,這些價值被高估的擔保債權憑證,卻讓購買者賠得一塌糊塗。

2008年金融海嘯這場危機影響所及,卻不只是信用而已。這場危機也使我們開始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把放房貸賺到的可觀報酬放進私人口袋(房地美和房利美二房的股東賺進了數十億美元;二房的執行長拿到了天價薪酬),卻讓整個社會來承擔房貸的風險(由納稅人買單),這麼做合理嗎?

但是,由於創造、銷售複雜的金融創新商品,可以賺到很多錢,使得這個問題迅速地擴散。如今,市面上有幾千種擔保債權憑證及別的金融創新商品,和股票型與債券型基金的創新分庭抗禮。

近年來,共同基金也出現了大批創新產品。這些創新產品之所以被發明,然而,除了增加投資人的管理費、顧問費和手續費之外,這股基金創新風潮還帶來了什麼好處嗎?我們一定很鬱悶,因為提供這些金融中介服務的業者,動機並不單純。他們一定很清楚,大多數投資人無法從基金創新中得到好處。

麥哲倫基金彼得.林區說:「大多數投資人如果買指數型基金,獲利會更好。」他說得一點也沒錯。

結語
查理.蒙格說:「金融機構的本質決定了它很容易陰溝裡翻船:超額放款、愚蠢收購、過度借貸,不僅僅是衍生性金融商品(會讓你倒閉)。也許沒有人像我們這樣,對金融風險特別敏感。當金融機構想努力表現時,就會讓我們緊張。我們尤其害怕大量舉債的金融機構。如果他們開始談論風險管理有多麼好,我們也會很緊張。我們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如果感到不安,我們很快就會把大量的錢抽出來,這是我們的經營方式:你必須適應它。」

但小心指數型基金也有假的,如吉姆.克瑞莫說:「指數股票型基金到處都有,市面上出現很多「專業」的指數股票型基金,像是只投資特定國家或產業部門的指數型基金,因為只要是新的產品就收取更新名目的費用,因此很多這類指數股票型基金對散戶投資人是完全沒用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