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預測景氣循環有多困難?(散戶投資正典)

這本權威經典,為投資者作全方位的投資分析,㴠蓋股市歷史、指數演變、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市場分析、投資心理學,以及投資組合的實戰攻略。本篇只介紹預測景氣循環有多困難?

過去五次經濟衰退,股票市場預測到了九次!——保羅.薩謬爾森

有位享譽盛名的經濟學家正準備對一大群金融分析師、投資顧問和股票經紀商發表演說。這名經濟學家的看法非常樂觀。他預測,未來四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幅度超過4%,是非常健全的成長率。未來至少三年內不會發生經濟衰退,三年之後就算發生衰退,也將如曇花一現。

至於推升股價的主要原因——企業獲利,未來三年內,每年都會出現兩位數字的成長率。不僅如此,他還預測明年的總統大選,共和黨將輕鬆獲勝、入主白官。這讓極端保守的聽眾們安心不少。他們顯然聽得很滿意。焦慮情緒已經撫平,許多人準備向客戶建議增加持股。

這場演說的時間是1987年的夏天,美股即將經歷史上最劇烈的跌勢,並且將在1987年10月19日出現重挫23%的歷史最大跌幅。幾個禮拜之後,多數股票的價格都只剩演說當天的一半。不過,最大諷刺是,這名經濟學家所看好的經濟榮景,居然每一項預測都是正確的。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市場和經濟常常不同調。有許多投資人在規劃市場策略時,完全不考慮經濟預測,這也不足為奇。

股市一向是經濟的領先指標,但如本章一開始引述薩謬爾森的話,股市很容易出現錯誤警訊。自從1802年以來,股票總報酬指數跌幅達到8%或以上、但之後十二個月內並未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共有十二次。其中五次是出現在十九世紀,七次出現在二十世紀。

雖然出現多次股價下跌後、經濟並未走入衰退的「假警報」,但在經濟陷入之前,股市必定呈現下跌,而經濟復甦有望時,股市就會強力上揚。如果你能預測景氣循環,就可以打敗本書所倡議的「買進持有」策略。

不過,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想藉由預測景氣循環來賺錢,就必須有本事預先看出經濟活動的高峰和谷底。本領如此高強的經濟學家可說是絕無僅有。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1974年到1975年的經濟衰退最難預測。1974年9月,有二十幾位全國頂尖經濟學家,受邀參加福特總統在華府召開的反通膨研討會,但與會的經濟學家,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美國正步入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1981年到1982年美國出現嚴重經濟衰退,失業率高達10.8%,創下戰後新紀錄,再度讓預測專家跌破眼鏡。1985年4月,經濟擴張已經維持一段時間,此時,人們又問預測專家,此次的經濟擴張何時結束。他們的回答是,平均預估還會持續廿個月,會在1986年12月達到高峰,結果,比實際結束時間還早三年半,沒有一位預測家料想得到,80年代的經濟擴張居然會持續那麼久。

1987年10月美股崩盤後,預測專家將1988年的GNP成長幅度預估從2.8%調降為1.9%,這是這項調查進行十一年來,最大的跌幅。結果,1988年的經濟成長率卻幾乎達到4%,儘管股市崩盤,經濟成長卻依舊強勁。

美國經濟在1991年到2001年3月、創下長達十年的擴張紀錄,「新時代經濟」和無衰退經濟的說法又重現江湖。即使在2001年初,預測專家們仍看不出經濟出現衰退的跡象。可是後來發生網路泡沬,事實再次證明,經濟學家非要等到景氣轉折點已經發生,才有可能看出景氣循環。

股價取決於企業盈餘,而景氣循環是盈餘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若能成功預測景氣循環,則獲利非常可觀,可是,很少有經濟學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儘管經濟統計數據越來越完備,但景氣預測依舊是棘手的工作。

投資人會採取的最糟糕的舉動,就是盲目跟隨市場普遍對經濟動向的看法。原因是,它會讓投資人在行情大好、人人樂觀時買在高點,又在景氣衰退接近谷底、人人悲觀時賣在低點。

這樣的啟示再清楚不過。想要藉由分析經濟動向來打敗股市大盤,就得具備某種程度的先見之明,而這方面連預測專家都做不到。通常要等到景氣達到高峰或接觸谷底之後一段時間,才能確認景氣轉折點。屆時,才在市場採取行動,早就為時已晚。

結語
天下雜誌 2013/12/25 整理/賀桂芬
2008年三月十六日星期天,風很大,天氣寒冷。我剛打完室內網球回到家。那通電話是一名聯準會高層官員打來的,他和我討論借摩根大通290億美元,讓它接管前一週耗盡兩百億美元現金、瀕臨破產的投資公司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貝爾斯登的消亡,為六個月後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嘯揭開序幕。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驚天一破,正式引發了海嘯。

傳統預測總體經濟發展的計量經濟模型,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失靈了。聯準會精密的預測系統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發展模式,也全都失靈。2007年春天,IMF還說:「世界經濟的風險已退,美國經濟穩健,……其他國家情勢也令人鼓舞。」

到底哪裡出了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都眼盲心盲,沒看到災難的來臨?怎麼這麼多的專家,包括我在內,未能看到它接近?——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

最後,我覺得還是彼得.林區說得有道理:「我當然希望能夠預測市場行情、並事先知道什麼時候出現經濟衰退,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只要能夠像巴菲特一樣,發掘到獲利的公司,就很滿意了。」

這也是我成長力資料追蹤那麼多家公司的原因。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