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葛拉漢的神諭(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本書提供投資策略之採納與執行的指引,內容專注在投資的原則與投資者的態度,成功的投資人不需要傑出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內線消息,只需要下決策時的健全智識架構,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該架構。本篇只介紹葛拉漢的神諭。

我們所熟悉的一對伙伴,終其一生在華爾街渡過,管理他們自己和別人的資金。痛苦獲得的經驗告訴他們,應該安全而謹慎,不要想賺盡天下的財富。他們建立了非常獨特的證券投資方法,同時注重良好的獲利能力與穩健的價值。他們避開任何價格似乎偏高的證券,其投資標的的價格一旦上漲到不合理的水準,他們便會迅速出清。

他們投資组合始終維持充分的分散,隨時都擁有一百種以上不同的證券。依此方式管理,雖然行情有漲有跌,但長期績效表現良好;他們所管理的資金高達數佰萬美元,平均年報酬率約20%,客戶也非常滿意。

本書第一版發行的那一年,某家公司向這對合夥人提出一項投資議案,要求他們買進該成長企業一半的股權。當時,這家公司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吸引華爾街的青睞,許多重要的經紀商都拒絕經手這筆交易。但是,這對伙伴卻十分偏愛公司的發展潛力;決定這筆交易的因素在於價格,相對於當期盈餘和資產價值,可謂相當合理。於是,他們用約五分之一的管理資金收購該企業。他們非常認同這項新企業的投資,而且該企業也欣欣向榮。

事實上,該企業的經營非常成功,股價比他們當初投資的價格上漲了二百多倍。股價漲幅遠超過盈餘的實際成長率,而且股票開始上市,報價便已偏高——根據這對伙伴的投資標準。但是,既然他們將該公司視為「家族事業」,便忽視了股價的巨幅上揚,而決定繼續持有大量的股權。基金的大多數參與者也是如此,透過這項投資,以及該企業隨後陸續設立的子公司,他們都成為百萬富翁。

非常諷刺地,這一筆投資決策的總獲利遠超過他們20年來專業領域中透過普遍的調查、無盡的思索,和無數的個別決策,所獲得的總獲利。

對智慧型投資者來說,這一則故事有何啟示?明顯的啟示是:華爾街存在著許多可以賺錢並且擁有財富的方法。另一項啟示則不甚明顯,幸運的機運、或極為明智的決策。——我們是否能夠判別其間的差異?

但是,幸運或關鍵決策的背後,必然存在著準備和紀律。一個人需要準備充分而且閱歷豐富,這樣的機會才會敲他的大門。一個人必須有方法、有判斷力以及勇氣,才能夠掌握機會。當然,我們無法承諾每一位智慧型投資者碰得到類似的奇遇,即使他始終保持謹慎而機警的態度。

結語
此篇文章非常特別的是放在本書中最後章節之後,多加的後記裡。葛拉漢似乎有某種的預感,但他無法解釋其中的奧妙,但我個人覺得,這種預感有如去德爾斐神廟求取的神讖,神讖內容如下:
  1. 決定這筆交易的因素在於價格,相對於當期盈餘和資產價值,可謂相當合理。
  2. 這一筆投資決策的總獲利遠超過他們20年來專業領域中,所獲得的總獲利。

這神諭代表著:「以合理的價格買下優質公司所得到的價值,日後將遠遠勝過以便宜的價格買下普通的公司。」只是葛拉漢最後還是無法悟出,連巴菲特早年也是。

在巴菲特自傳中《雪球》裡提到查理.蒙格看出了葛拉漢式的悲觀:葛拉漢歷經了1929年美國的大蕭條,許多企業因此倒閉、破產,所以葛拉漢特別注意企業死亡時的價值,而非存在的價值。查理.蒙格希望巴菲特不要純粹以統計數字來定義安全邊際,但這與巴菲特相信將發生大災難的傾向相衝突。

查理.蒙格偏向費雪的投資方式,就是尋找偉大的企業,例如維持銷售成長的能力、良好的管理和研究發展能力,這些是蒙格注重所謂偉大企業的特質。費雪認為這些因素可用來判斷股票的長期潛力,此看法漸漸被巴菲特採用,終將影響他的投資方式。

巴菲特說:「現在,我們尋找的是優秀的公司,而不是只圖便宜。如果剔除掉我們十五個最好的投資決策,我們的業績將會非常平庸。」例如:1988年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約6億美元,到了2000年這12年間就賺進超過56億美元。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