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財富與幸福(搶救亞當斯密)

看到世人只知道「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國富論》裡頭「看不見的手」,卻看不到他談論財富時的道德觀點,更不知他重視的其實是《道德情操論》,關注的是人類幸福與道德的根基,他又會多麼失望?本篇只介紹財富與幸福。

斯密說道:「人們通常總是認為,當一國的產出或國內生產毛額(GDP)有在成長,就是一個『健全』經濟的表徵。但財富多寡與幸福無關,心境的平和才可決定人是否幸福,最後而言是如此。」

我說:「難道財富不會影響你的心境是否平和,你對未來的安全感?」

窮人之子
有個窮人的兒子,上天在盛怒之下帶給他野心,於是他開始環顧四周,艷㵪富人的景況。他發現父親的芧屋小得容不下他,幻想著自己住在宮殿裏覺得比較安適。他不滿意自己必須徒步而行,卻看見富有的人都有馬車代步,盤算著自己如果有這一部馬車,行動該要方便許多。他判斷,若干隨從僕役可以令他省去許多枝節瑣事。他想著如果他能夠獲取這些便利,就可以心滿意足,平靜詳和。他沉醉在這些遙遠的幸福裏。

為了取得這些便利,他投入第一年,不,是第一個月,在比較耗費體力、消磨精神的工作上,歷經的苦難超過他原來一生應受的總和!他併命想要在自己所痛恨的勞力工作上出人頭地,強迫自己奉承那些他原來輕視的人,長此以往,他終於得到企求已久的物質上的豐足。但是如今他已經走到生命的終點,他的身體受到勞苦與病痛的磨損,他的心總因為憶起過去的千般傷害與失望,而感到懊惱。於是他終於開始明白,名利不過是瑣碎的小裝飾品,它使人得到身心安定的能力,並不會強過愛玩具的孩子的百寶箱。

斯密說道:「總之,窮人的兒子拋棄了他始終帶著通往幸福的鑰匙。通往幸福的絆腳石就在他自己心裏,而不在那些奢侈品。」

邊際報酬遞減
 「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總是忽略了有關邊際報酬遞減的問題。」「過度重視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結果似乎就造成人生的悲慘與失序。其實要和大家同悲同喜,得到甘苦與共的感覺,並不需要大量的金錢。」

斯密說:「看歌劇花的錢是在酒吧花的錢的十倍。我們得到的報酬有十倍嗎?如果沒有,那麼財富就有一種報酬遞減的效應,而且在我看來,它的遞減速度非常快。」

心境的平和才是幸福
「財富當然值得人們去追求。但它並不值得用那麼激烈的熱情去追求,那樣的熱情會驅使我們去違背審慎或正義的原則,或是腐化我們心靈未來的平靜。假如財富成為一個單一目標,你就會看到,總是有人比你有錢,而你如果沒有得到『最多』,那麼就變得一文不值!富人的愉悅,多的是虛榮心與優越感,很少帶著全然的寧靜詳和。」

斯密說:「財富的增加只能使你暫時產生良好的感受,因為我們遲早會讓自己習慣於這些財富。幸福感會恢復到它最初的——就讓我們稱它為『天然的』——水準,就像鐘擺會自己找到平衡。」「權力與財富可以擋住夏雨、卻無法讓你遠離冬日的風暴,它們一樣會讓你感覺到——有時情況還更嚴重——焦慮、害怕與哀傷;一樣會讓你遭遇危險,與死亡。」

「在人類的生活裏,窮人追求幸福的本事毫不遜色。乞丐在路旁曬太陽,他們擁有的安全,是做國王的人夢魅以求的。」

「但這些對於物質幸福的虛榮的追求,其實是有它補償性的一面,就是這種迷惑激發了人類勤奮工作的動能,不斷地向前邁進。」

結語
在道德情感論中提到追求幸福之路有兩條不同的路出現在我們眼前:
  1. 經由學習與實踐美德。
  2. 經由取得財富與顯貴的地位。

絕大多數的人是財富與顯貴地位的愛慕者,我們傾向欽佩從而模仿有錢有勢者。但即使他們湊巧是這麼的幸運,終於達到他們夢寐以求的偉大目標,他們也總是會大失所望地發現,他們期待在那目標中享有的快樂幸福其實並不存在。

發現他們真正追求的的東西,並不是安逸或快樂,而總是某種榮譽,雖然對這種榮譽他們往往只是一知半解。

如同如下的墓誌碑文,給我們的啟示:

墓誌碑文:「我很好,但還要更好,所以躺在這。」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