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風險(大腦煉金術)

人類進化成「智人」物種的歷史不到20萬年,這段期間,人類的腦部幾乎沒有成長。固定交易股票和債券的正式市場,歷史大約只有400年。人類常在金融市場中做出愚蠢的決策,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人的腦部演化還未跟上現代金融環境,思考反應還停留在「史前時代」。本篇只介紹「風險」。

對投資人和財務顧問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比「你能夠安然承受多少風險?」還明顯、卻也讓人困擾。為了知道答案,財務規劃師和營業員經常請投資人,填寫所謂的風險忍受度問卷。根據他們的說法,只要問五、六個問題,就可判斷「你適合多少風險」。根據你的答案,你通常會列入三種類型中的一種:
  1. 保守型:主要持有現金與債券。
  2. 中間型:大約持有一半股票、一半現金與債券。
  3. 積極型:以持有股票為主。

但是其中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任何人真的只有同一個「風險忍受」水準嗎?風險承受度可能像我們量鞋號碼一樣精確衡量嗎?投資界流行的無數愚蠢觀念中,這點可能是最愚蠢的一個。

有一項實驗,要求受測者到醫師的診療室,討論緊急醫療問題,這些處在焦慮狀態的受測者,遠比處在鎮定狀態中的受測人,填寫風險忍受度問卷會偏向保守。因為焦慮通常會讓我們覺得不確定,因此規避額外的風險。

總而言之,情形很清楚,你心情的起伏可能造成你的「風險忍受度」,像暴風雨中的風信雞一樣轉個不停。

要了解為什麼我們對風險的態度這麼容易受情感污染,想一想我們頭腦怎麼進化,或許有助於了解。

想像你回到上古時代,身處東非高原,你看到一隻獅子,像閃電一般的神經波浪流過你腦部的警報系統,促使你急忙爬到樹上安全的地方,如果看來像獅子的東西,結果只是一叢黃色的雜草在風中起伏,你逃到樹上不會有損失。不管獅子是真的還是想像的,害怕獅子會提高你生存的機會,讓你存活到足以繁殖後代,把基因留給子女。

我們遠祖學到必須害怕風險,不是只有掠食動物、缺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住所、賭食物供應比實際狀況還穩定,都是風險,都可能攸關生死,這些風險讓我們天生具有討厭不確定的感覺。心理學家特佛斯說:「對人類而言,對損失敏感,很可能比喜歡利得還更有用,物種如果變成對痛苦幾乎完全不敏感,卻可以無限制體驗快樂,一定很美妙,但是你在進化戰爭中,很可能活不下去。」

上古人類對真正的風險反應不足,可能致命,對結果只是人類想像出來的風險過度反應,很可能沒有壞處。因此經過幾千、萬代後,「安全勝過後悔」的反射,成為銘刻在人類腦部中的直覺,整個動物世界也是這樣。

現在想像兩個更簡單的情境:

一、我給你50美元,你必須選擇
  1. 確定留住20美元或
  2. 接受有60%機會損失50美元、有40%機會保住50美元的賭博。
二、我給你50美元,你必須選擇
  1. 一定會損失30美元或
  2. 接受有60%機會損失50美元、有40%機會保住50美元的賭博。

你很可能已經看出,兩種情況完全一樣,但是給人的感覺卻不一樣。第一種架構讓你注意到你可以留下多少錢,第二種架構讓你注意你會損失多少錢。受測者在第一種架構中,有57%的人選擇穩當的東西,在第二種架構中,接受賭博的高達62%。

大家避免第一種架構中的賭博,接受第二種架構中的賭博,顯然只是對「保住」和「喪失」之間的粗糙差別起反應。

因此,理財顧問說明投資風險時,可以改變方式,促使你接受(或避免)投資風險。如果他宣傳某種勵害的軟體,說這種軟體有78%的可能,讓你達成退休目標,聽起來就很好。但是他可以把同樣的結果重新架構,宣稱「採用這種策略的100個人當中,有22個人最後是在黑暗中吃貓食」,你可能會傾向不接受。所以理專常常在你還沒有搞清楚狀況時,他已經把一堆你根本不想要的高風險股票塞給你。這也是所謂的「架構中的風險」。

總結來說,你的「風險忍受度」理當是你人格中密不可分的一環,但是基本上,把令人難堪的說法略為扭曲一下,風險忍受度就可能改變。所以每個投資人始終都必須保持警戒,避免陷入架構的風險中,原因就在這裡。

你上次投資賺賠多少錢,可能改變你對下次投資風險高低的認知。同樣的投資可能讓你覺得危險或安全,要看你是否手風很順,還是運氣低迷而定,你的頭腦就是這樣的設計的。

群眾的錯誤
構想像哈欠一樣,具有傳染性,假股你必須在機場租一部車,隊伍前面有兩個人,有一個標語宣佈只有兩種車可以出租,一種是現代車、另一種是飛雅特。你的直覺是租現代,但是你對車子懂的不多,因此你注意看前面的兩個人。第一個人信心十足的挑選了飛雅特,接著第二個人也要飛雅特。

現在輪到你了,你會怎麼辦?他們的選擇會影響你的選擇,所以你會堅定的說「我要一部飛雅特」,而你的選擇會傳染你後面的每個人,引發所謂的「資訊串流」,可能影響隊伍中的每一個人,產生一波飛雅特的需求。

資訊串流不見得不理性,如果你真的很不懂車子可參考,但是根本之道,你應該設法了解車子才對。因為可能到時來了一個汽車專家要求租現代汽車,若他後面的人原本想租飛雅特,也跟著改租現代,不需要花多少資訊,就能使資訊串流流往相反的方向。

資訊分享是動值物界的常態,尤其是分享危險當前的公共資訊。營業員長久一直告訴客戶:「趨勢是你的朋友,不要對抗盤勢。」群眾團體能夠維持時,身為群眾的一份子就很有意思,但是豐厚的利潤很難維持很長期間,你又不可能預測群眾什麼時候會改變「心意」。如果你希望比別人賺更多錢,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

認識自己
攀岩冠軍班斯曼說:「攀岩的人如果思慮不清楚,吊掛在懸崖峭避上可能會丟掉老命。但是如果你知道怎麼控制最可能的風險來源,攀岩就變的極為安全。」而投資也像這樣。

想測出你的「風險忍受度」的練習,大部分都是浪費時間,我們已經知道,你對風險的反應不像封鎖在琥珀裡的昆蟲,不是單一、固定和不能改變的東西。請記住,你急匆匆的希望靠某些投資發大財時,不但要考慮自己判斷正確時會賺多少,也要考慮自己判斷錯誤時會虧多少錢。要做出可靠的好決定,你總是必須衡量你認為自己正確的程度有多高、如果自己錯了,後悔的程度有多高。

價格下跌時,風險跟著消失
奧克馬克基金經理人比爾.奈格林說:「投資人不知道怎麼因應利空消息,主要原因是他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為什麼會擁有現在持有的股票。如果你買進一檔股票的主要原因是股價上漲,那麼股價因為利空消息而下跌,你的本能反應是賣出,應該一點也不值訝異。」

這種情感上的混亂會出現,是因為一旦公司向大眾承銷股票後,幾乎每一個人都注意公司股價的快速變動,忘掉公司穩定多了的價值有什麼變化。因此,股價下跌時,看起來就像利空消息。但是如果公司的價值很實在,股價下跌應該是買進的誘因,因為這樣你能夠用比較少的錢,買到更多的股票。

結語
那些理專讓你填寫所謂的風險忍受度問卷,是為了幫你瞭解自己的風險忍受度嗎?我個人覺得不過去為了讓他們知道方便賣什麼樣的理財金融商品給你吧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