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共同基金的弔詭(不買飆股,年均獲利40%)

作者葛林布雷是戈坦資本投資創辦人,該公司成立後的二十年間,他每一年均為客戶創造40%的投資報酬率。他只專注於一家公司的殖利率與資金報酬率這兩個因素,不斷在市場中尋找「相對便宜」的優質股票。本篇只介紹「共同基金的弔詭」。

許多投資人會把錢交給專業人士代為投資,數以兆計的資金是透過這種方式投資的。事實上,在我看來,要選到一個好的基金經理人,可能比挑選一支好個股還困難。

共同基金的獲利模式是?
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大部分的主動型共同基金是根據基金規模賺取管理費,收費標準通常是總管理資產金額的1%或2%。也就是說,一個基金若能管理越多的資金,基金管理公司就能賺越多的錢。

你可能也查覺到了,這種希望聚集更多資金的運作動力,對投資人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鼓脹的荷包是高投資報酬的敵人。」他的意思是:當他的財富成長後,他的投資選擇就少了。對荷包滿滿的波克夏來說,現在只有相對少的投資機會是夠大的並足以對其整個投資組合的投資報酬率產生影響。整體來說,他的投資選擇只限於知名大型企業,而在整個戰場中,他必須和數以千計的大型投資機構競爭,以找出划算的投資標的。

不過,大部分共同基金的目標是盡可能募集最多的錢(而不是賺最多的錢)。最可能的情形是:當你聽到某一檔共同基金很成功時,它通常已經管理上億或數十億美元的資金,這代表,不再有機會做小規模投資並享有相關優勢。

實務上投資綁手綁腳
許多法規與實務上的限制,等於變相鼓勵共同基金持有幾十檔或幾百檔的股票。有些法規規定基金持有單一股票的比例不能高於基金總值的5%,還有一些規定限制,一檔基金最多不能持有一家公司流通在外股數的10%。

這些規定也是出於善意,因為若大量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則當該基金買入該股時,會將股價大幅推高;同樣的,當基金站在賣方時,則會將股價拉低。因此,在實務上,對大部分資產總值上億或數十億的基金來說,會選擇買市值較大的公司股票,然後買進的公司家數會多一點、而且量則會少一點,才不會超過限制比例。

但是,凱因斯說:「隨著時間流逝,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之道,是將相當大的一筆錢放在個人認為有所了解、且對其管理有信心的企業上。」巴菲特的說法是:「我們相信集中持股的做法同樣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只要投資人在買進股票前能夠加強對企業的認知,並對企業的特質有高度的掌握即可。」

因此,基於實務與業務上的理由,多數的經理人無法將投資組合只集中在自己最看好的少數幾檔股票上。結果,必須持有其它不怎麼具吸引力的五十檔或一百檔股票,以至於原本想要透過購買幾家優秀中小企業以創造獲利機會的美意,也大幅稀釋了。

由於優質的股票並不多見,也無法多買,使得共同基金總是好股票與壞股票的績效得一起平均的奇怪現象。

投資人總是在錯誤的時間點買賣基金
當基金的操作有好的績效表現後,投資人就會一窩蜂地搶進,但這如上所述不利於基金經理人(鼓脹的荷包是高投資報酬的敵人);而當基金表現不好時,這些人又搶著離場,而那時常常是大盤崩跌,最需要資金逢低買進,而不是賣出以應付投資人的贖回。

平均而言,由於錯誤的時間點決策(包括根據市場表現與經理人績效做出選擇),以及必須支付管理費之故,投資人的獲利甚至比不上大盤的平均值。你也許會認為,若將每個人的獲利加總起來,最後的結果應該等於平均值吧。但事實並非如此,若以2009年為截止點,之前二十年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平均報酬率是8.2%,但共同基金投資人所賺到的卻遠低於此——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大概只有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二,而另外一項研究更聲稱不到二分之一。中間的差額其實都跑到管理費和時間決策錯誤的損失上了。

總之,也許在二十年或三十年後,有些經理人還是可以展現出真正的投資績效(如果他還在這個業界的話)。但同樣的,到這個時點,就算我們發現哪些才是真正的基金經理人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也沒有用,一般人只能做「事後諸葛」。雖然評價股票是一件難事,而挑選能在股市中致勝的共同基金也不容易。

結語
2012年03月21日 11:50 新浪
2008年,巴菲特與理財公司ProtégéPartners打賭:在未來十年裡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1支低費率的先鋒集團Vanguard標普500指數基金 (S&P500Admiralfund)的收益,將超過Protégé所設置的指數(該指數反映了被選定的5支對沖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巴菲特為什麼會向對沖基金界率先發起為期10年之久的「100萬美元」賭注呢?

據悉,這正是源於巴菲特對對沖基金長期高管理費率的不認可。巴菲特長期以來一直批評對沖基金收取高額管理費的做法,早在波克夏公司2006年年會上,他就提出願意自掏腰包100萬美元設賭注,賭指數型基金在10年期內打敗任意10支對沖基金組合,前提是對沖基金要扣除其收取的管理費和手續費等成本之後核算凈收益率。

巴菲特一直認為對沖基金收費過高,減少了投資者凈收益。他把對沖基金經理稱作「2%和20%那幫人」,因為他們每年向投資者收取投資本金的2%作為管理費,另外增值部分還要再分成20%。

巴菲特說:「對沖基金整體表現相當不錯,但基金收取的費用拿走很大一部分回報。不管對沖基金經理做得好還是壞,人們都得向他們交納很多固定費用。」

除此之外,對沖基金經理水平普遍平庸也是巴菲特大膽設立賭注的原因之一。

這項賭注再過幾年(2018)就知道誰輸誰贏了。我個人覺得努力分析財報找出好的績優股,比眾多共同基金中挑選出優秀經理人的要容易多了。(所以我本人並不買基金)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