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永恆的投資智慧)

本書以人性化的筆觸,刻劃出二十世紀傳奇投資大師歷久不衰的投資智慧,是所有投資人、商學院師生、證券從業人員,以及渴望深入了解「價值投資」者必讀的世紀經典,更是長線贏家一致推薦的經典投資術,經濟震盪時,大撿低價績優股的最佳獲利法則。本篇只介紹「價值投資之父」

初入華爾街
巴菲特說:「班傑明.葛拉漢對於經商的著迷程度,真的不像我或我認識的一些人那樣投入。商業只是他眾多興趣之一,同時也是使他格外出名的一項興趣,但這並非無時無刻占據他思緒的重要大事。」同樣地,布蘭帝也回憶說:「我想葛拉漢終其一生對金錢的興趣都是次要的。他比較有興趣的是求知和學習新事物,尋找具有潛力的投投資技巧。」

投效華爾街的葛拉漢很快就對投資的智力訓練培養出由衷的興趣,甚至到熱愛的程度。八歲的巴菲特已經開始閱讀關於投資的各種書籍,18歲的葛拉漢卻從未接觸過和投資有關的任何一本書,而且還退掉哥倫比亞大學唯一選過的一門經濟學課程!因此無庸置疑地,最初,葛拉漢和華爾街在1914年的「聯姻」,是基於財務需要而促成的。

葛拉漢最初開始在公司擔任債券業務員的工作。事實證明,葛拉漢很不適合賣債券,但卻是分析債券的頂尖高手。沒多久,他接下以當時稱為「簡述法」的格式描述每種債券的任務。葛拉漢發揮一貫的求知天性,竭盡所能找到任何和債券分析相關的閱讀資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伯倫所著的《債券投資法則》,這本內容詳實、範圍廣泛的債券讀本,是當時的必讀之作,直到1934年葛拉漢與陶德的《證券分析》問世,它的經典地位才供手讓人。

葛拉漢苦於在債券銷售的工作毫無表現,便告訴艾佛烈.紐伯格的大哥山謬,說他要離職到另一家公司的「統計部門」服務(相當於二十世紀的投資研究部門),沒想到山謬沒同意,葛拉漢說:「我很確定自己比較擅長做統計工作。」令他大吃一驚的是,紐伯格先生竟然回答:「很好,公司也該成立統計部了,就由你接手吧。」從那時開始,葛拉漢的主要職責就是為公司和客戶評估各種投資機會的相對優勢和弱勢,就此展開他在華爾街的全職證券分析師生涯。

獨樹一格的選股方法
葛拉漢在紐伯格的前幾年,就開始發展一套精確而有系統的證券(即債券和股票)分析與評價法。迥異於某些財務理論學派,葛拉漢的想法絕非僅僅是紙上談兵而生出的抽象概念,而多少和他的真實經歷有些關聯。對葛拉漢而言,能夠賺錢的方法才是好方法,畢竟那是他賴以為生的飯碗。

葛拉漢在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數學,他的數字分析天分,在那個年代的華爾街是很少見的。同時他還俱備了必要的勇氣和創造力,運用自己的數字分析發展出獨到的證券分析方法。這個方法(葛拉漢後來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更適合用來選股,因為它是以廣泛研究及分析更具體和重要的因素作為依據,而不是只看股價。

確實,葛拉漢這位被《財星》雜誌譽為「證券分析發明人」的天才,在推動研究工作「受到重視」的貢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這種需要進行大量研究工作的選股系統,比單只是注意股票/債券價格走勢,更耗時耗力,但是葛拉漢一次又一次為公司提出一連串安全但賺錢的交易建議,證明他選股方法的穩健性。

這些建議展現出分析方法的威力,甚至連華爾街紐伯格公司經驗豐富的合夥人也都為之震驚。就像葛拉漢在回憶錄的描述,他當時獨樹一格的投資方法,時機是對他有利的:「如果說我很幸運擁有種種天賦可以運用在財務分析,那麼我進入華爾街的年代也同樣是幸運的。

我在華爾街的生涯剛開始時,投資幾乎完全僅限於債券。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普通股主要被當作投機工具。不過,金融市場開始採取各式各樣的包裝方法,為過去向來被視為接近賭博的普通股提升信譽。也許是出於自願,也許是為了遵守證交所的規定,企業開始提供關於營運和財務的詳細資料,公司財務部也開始以便利的表格形式,在他們的手冊和最新出版品提供這些資料。」

換句話說,假如葛拉漢早幾年進入紐柏格公司(或華爾街任何一家競爭對手),便無法取得「關於營運和財務的詳細資料」,來作為他「選股密技」最重要的材料。葛拉漢肯定知道,他發展出來的這套方法,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和情感紀律,而且只有極少的華爾街從業人員擁有這些能力。所以當他證明自己的選股方法能賺到錢時,他一定已經感覺到,自己不再只是個小職員,而是公司不可或缺的資產。

也就是說,早在葛拉漢和陶德合著的《證券分析》出版前18年,葛拉漢實際上就已經在執行這套獨立基本面分析機制的核心概念(亦即調查一家公司的資產、盈餘和股利,以估算不受市場價格影響的股票價值)。當然,起初紐伯格先生對這位22歲小職員的某些想法仍然是半信半疑的。但是,在將近不到兩年的時間,老闆就為葛拉漢加薪超過四倍的事實,就是葛拉漢獲得紐伯格公司高度重視的鐵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葛拉漢第一篇正式金融投資文獻,登上《華爾街雜誌》。值得注意的是,葛拉漢這篇標題為《尋找價值低估的債券》及典型談論價值投資的文章,早在《證券分析》一書出版前十五年、《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問世前至少30年。

1920年,葛拉漢為紐伯格寫了三份小冊子——通稱為《給投資人的一堂課》,其中一份來成為葛拉漢經典投資法則——「安全邊際」概念的前言。同樣地,任職於紐伯的多數時候,葛拉漢都是許多「文宣品」的主筆。紐伯格的合夥人對葛拉漢做研究的透徹、結論的合理性,及清晰無比的寫作風格印象深刻。

至於《華爾街雜誌》這本期刊,更是對葛拉漢在投資方面迷人而精闢的見解驚豔不已,雜誌社老闆甚至想砸重金延攬他去擔任主編!葛拉漢再一次動了離開紐伯格的念頭,但公司為了留住這位明日之星,決定拔擢他為新合夥人。

數字勝於雄辯
身為常春藤盟校的數學系畢業生,葛拉漢擁有的數字分析能力,在當時的華爾街是不常見的。有趣的是,當特雷恩討論到哪一類型的投資人,最有可能採用葛拉漢的投資方法享受成功時,他強調三項人格特質:「常識、愛好數學和耐心」。

當然,身為價值型投資的原創人,葛拉漢的確也具備足夠的勇氣和創造力,運用他的數字分析能力,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投資選股法,一個與華爾街的主流智慧大相逕庭的方法。

當他那個年代的其他分析師都在觀察股票的股價走勢(亦即特定股票或債券的價格波動)時,葛拉漢自己做過分析後,對那些股票的真正基本價值更感興趣。舉例來說,華爾街大部分的機構可能會去看ABC公司的股價變動模式,決定現在是否為加碼買進該股的好時機。相反地,葛拉漢會去看ABC公司的財務報表,以及他手邊能夠取得的任何資訊。

在一定程度上,他會「診斷」ABC公司的經營狀況是否健康,檢視其盈餘狀況、負債、管理團隊和其他因素,完全不考慮股價。根據這個分析結果,他再進而估算ABC公司的價值。

接著,葛拉漢會將估算出來的價值轉換成為每股估算價值。如果這個分析結果算出的每股估算價值是四美元,而現在ABC公司的市場交易價值僅為兩美元(尋找安全邊際),他就會鼓勵他的公司買進。

葛拉漢和陶德在《證券分析》一書提到:「過分強調股價走勢可能會導致股價高估或低估的失誤。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我們沒辦法走限制應該預測到多久之後的趨勢,因此股票評價的流程,雖然表現上看起來是數學,其實是研究過程相當隨性的心理學。基於這個理由,實際上我們把這個趨勢視為一個質化因素,雖然它可能是以量化的方式來敘述。」

計量分析與質化分析
關於量化及質化因素之間的差異,葛拉漢的立場非常清楚且觀察入微:品牌優勢、顧客/員工關係、其他無形的會計項目,以及管理品質並不是不重要,但它們也不具有足夠的量化及可信賴程度,可作為評估一家公司價值的重要因素。

對葛拉漢來說,在投資分析過程當中最有意義的「線索」,就是上市公司的財務統計數字。不過,雖然這些資料在他看來是最重要的,他也不會盲目受到這些數據的限制。就像康寧漢提醒的,現在的價值投資人不想一不小心就變成「底部釣魚人」,也就是說,投資者找到「價格非常低的股票」,雖然它有很大的安全邊際及其他有利的量化條件,但事實上它是一條「垂死的魚」,無法提供成功的價值型投資人所喜歡的長線增值空間。

如同葛拉漢及梅瑞迪斯在《葛拉漢教你看懂財務報表》一書所述,選股「需要有技巧地平衡過去的事實以及未來的可能」。當然,要評估一檔股票的未來表現,一定需要回顧過去績效。因此,雖然葛拉漢認為,一家公司過的財務表現,必須符合某些標準才值得考慮買進,但最後的選擇可能還要納入其它因素。葛拉漢及陶德以數學形式表達這個原則,並寫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統計數據是必要的,但絕對不是分析師做出買進決定的充分條件。」

葛拉漢認同管理品質、品牌辨識度,以及其他類似因素可能非常重要(卻非常難以評估)。但是(較保險的做法),他覺得這些因素應該早就反映在公司的財務表現上才對。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家企業的管理能力不足,這個問題遲早一定會導致營收下滑、獲利衰退、負債比率升高,及其他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可以表現出來的管理不善「症狀」。

新事業的開始
縱使身兼多項要職,他這個合夥人也只能拿到2.5%的分紅,從這點來看,葛拉漢不久便考慮要成立自己的投資公司也就毫不意外了!畢竟,他絕對已經證明有能力經營這樣的公司,包括管理和策略方面都很得心應手。

終於,在1923年7月1日,葛拉漢以「葛拉哈里公司」的名義在紐約州成立了新的事業。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