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衡量式參與(約翰.聶夫談投資)

約翰.聶夫管理溫莎基金30年,每年平均值超過市場3%,能夠長期擊敗市場的投資經理人屈指可數。他是極其出色的個中翹楚,凡認真投資之人,本書為必讀。本篇只介紹「衡量式參與」。

共同基金市場成長得日益雜亂,我的座右銘卻不變:簡單至上。為了簡化溫莎,我們把可以考慮的投資標的縮小成兩大類:
  1. 成長股:這類公司的成長特徵已經確立,而且清晰可辨,如產品需求激增、運用現代科技、先進的行銷技巧、科學取向或密集的研究計畫。因此長期而言,它們的盈餘和股利成長將高於平均值。
  2. 基本產業股:這類公司有能力廣泛參與美國經濟的長期成長。慎選具備這種特徵的公司,有時能夠掌握絕佳的機會,提高收益和利潤。包含在這一類股票中的還有「特殊情況」股——產品、市場或管理階層正在大幅變動的公司。

在投資競技場上,規模很重要。新手和老手投資人總會問到的一個問題是:聰明的投資人應該買知名大公司?或者:我們是否應該下賭在規模較小、較沒名氣的公司身上?

溫莎的答案是「衡量式參與」。這個觀念聽起來很難理解,但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會根據在其他市場部門預料將面對的相對風險和報酬,衡量我們參與某支股票的程度。比方說,不管某支石油股看起來多吸引人,我們必須問自己:不同的市場部門是不是更看好?

在專家開始談論資產配置策略之前十年,溫莎就已著手在大型、穩定、相當好預測的公司,以及規模較小、產品、市場或服務有較多成長空間,但根基較不穩固的公司間做資產轉換。

 「衡量式參與」形成了一個骨架,溫莎藉之分門別類、分析投資組合的績效。我們根據品質、行銷力、成長及經濟特徵來評估成長股和基本產業股。我們不強調傳統的行業分類法。把這些標準應用到我們的兩類股票上,得出的股群,奠定了溫莎接下來30年的基礎。

「衡量式參與」引導我們踏出傳統的行業分類法,用新的方式去觀察投資組合。在分散投資和投資組合管理方面,它鼓勵採用嶄新的想法。不把想法侷限在行業的代表性上(例如,航運、電子、化學、金融),而是建立了四個投資大類:
  1. 高知名度成長股(穩定成長股)。
  2. 低知名度成長股(快速成長股)。
  3. 溫和成長股(緩慢成長股)。
  4. 周期性成長股(景氣循環股)。

高知名度成長股(穩定成長股)
某個時期的優異成長公司股票,會成為高知名度成長股(穩定成長股)。它們都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優異成長公司的地位,幾無例外。消費者都知道它們的名稱:奇異、吉列、可口可樂、輝瑞、寶鹹。它們的財務表現,特別是盈餘,特色是長期突出且穩定。它們的業務健全且走向全球市場,而且通常在市場中舉足輕重。

市場稱這種股票為「買了放著」的股票,意思是可以買進後永久抱牢。但這種股票往往比益比過高,投資人指望股利不斷上升,股價不斷上漲,但這種情況要實現,必須有更容易受騙上當的新投資人源源不絕投入才行。

但我並沒有對高知名度成長股(穩定成長股)深惡痛絕。而是等待機會(市場總是愚不可及),機會一來(股市大跌)就下手。溫莎也曾買過高知名度成長股(穩定成長股),包括IBM、麥當勞、家庭倉庫、英特爾。

低知名度成長股(快速成長股)
熱心的投資人追逐大型成長股時,幫了溫莎的大忙。他們對低知名度成長股(快速成長股)視而不見,通常給我們的低本益比投資組合製造很多可能的投資對象(溫莎基金的資產約有三分之一投資於低知名度成長股)。

但在一頭栽入這類股票之前,買者務必當心。五支股票裡可能會有一支因基本面不如預期而大跌——不見得總是到了破產的地步,而是失去成長率,本益比隨之滑落。它們淪落成普通公司。

我要坦承,這個類別的股票,風險程度高於投資組合中其他類別的股票,但我總是願意在報酬率更高的情形下,承受明智的風險,在投資組合中納入比重相當高的這些股票。合適的機會具有以下的特色:
  • 預估成長率為12%到20%。
  • 本益比為個位數,達盈餘的6倍到9倍。
  • 在明確的成長領域中,居於主宰或舉足輕重的地位。
  • 容易瞭解的行業。
  • 歷史盈餘成長率紀錄完美,達二位數。
  • 股東權益報酬率突出,顯示管理階層經營有方,更別提動用內部資金挹注成長的能力。
  • 資本雄厚,純益高,機構投資人會考慮投資。
  • 最好在華爾街上有人注意,如此在需要協助時將有奶媽照料。但這一點不見得必要。
  • 大部分情況中,股利收益率為2%到3.5%。

溫和成長股(緩慢成長股)
我稱這種股票為實力股,這些實力股包括電話公司、電力公司、銀行等。這些股票總是能夠引起我的興趣,撇開成長展望不談,溫和成長股(緩慢成長股)通常能在難困的市況中守住原來的價格水準(股市利空時,對基金的績效會產生保護作用),部分原因在於它們的收益率高於一般水準。每逢發放股利時,電力公司和電話公司的收益率都超過7%。

周期性成長股(景氣循環股)
各行各業和企業時而受龐,時而失龐時,本益比跟著浮沉不定。我們把石油和煉鋁等基本商品周期股,與汽車、航空、住宅營建等消費性周期股區隔開來。

對周期股來說,時機的掌握極為重要。它們通常照著相同的型態運行。盈餘上揚時,投資人擁向它們,盈餘開始止漲回跌時,投資人拋棄它們。理想的情況下,溫莎會在盈餘翻揚前六個月到九個月買進周期股,然後在需求節節攀高時賣出。個中的秘訣在於事先研判價格將上漲。我們必須先從瞭解一個行業的產能著手,然後對需求增加的來源和時間做某些判斷。

周期性的盈餘最高值從來不曾創造最高的本益比(這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值得一提再提),換句話說,周期股不像成長股那樣使本益比上升。隨著價格上揚,一波狂熱在盈餘激升之前出現,經驗豐富的投資人曉得本益比會在盈餘峰值抵達前就開始回降。

許多投資人投資周期股上虧損,主要是在股價上漲時太過貪心,誤認為成長股。要避開這個陷阱,方法是對於周期股要有從正常盈餘的概念著手。在溫莎,每次投資周期股,都需要估計正常盈餘,雖然我們不見得每次都對(太早賣出),但和抱著股票從錯誤的一邊滑落相比,這只是必須付出的小小代價。

不為分散而分散
溫莎的成長有賴於我們能夠無拘無束把脖子伸出去冒險。沒人強迫溫莎一定要投資各行各業。其他的基金經理人通常分散投資到多種行業,構䅃防禦工事,以免投資組合的價值下挫太多。就算某個行業不爭氣,其他行業的表現也能支撐績效。

溫莎參與每種類別,不管行業的集中程度如何。假使溫和成長股(緩慢成長股)的投資價值最高,我們便把投資資金集中在那裡去。如果金融服務供應商在溫和成長領域有最好的價值,我們會集中投資金融服務業。這種結構讓我們擺脫了一些限制,而這些限制使其他共同基金的績效注定乏善可陳。

結語
書中有提到如何尋找符合低知名度成長股(快速成長股),其實有個公式可尋,公式為:總報酬率除以本益比計算出總報酬率比率,其數值達到2的股票。總報酬率是指盈餘成長率加上股利殖利率,所以公式是:(盈餘成長率+股利殖利率)/本益比≧ 2(即最好大於2)。

詳細內容,【請參考:總報酬率比率】。

我覺得「衡量式參與」資產配置的觀念很好,我的投資組合也將比照辦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