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與其研究財報,不如多花時間分析公司的商業模式(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

作者從擔任基金經理人的經驗談起,告訴讀者如何「小處著眼」,觀察企業的「徵兆」。所謂「見微知著」,別低估這些日常觀察的重要訊息,因為它往往能告訴你企業的另一面。本篇只介紹「與其研究財報,不如多花時間分析公司的商業模式」。

要知道一家公司的業績好壞,首先得看公司的損益表。因為損益表除了記錄公司的收支狀況之外,也反映了公司投資活動的結果。如果還想知道公司實際上進行了哪些設備投資、了解投資效率的好壞,必須再參照資產負債表才行。

光是分析損益表,最後可能忽略了公司平日動態。資產負債表又必須由記載每日現金活動的現金流量表而來,因此投資者可透過現金流量來了解公司資金動向與公司提高收益的架構。

也就是說,在提高收益的架構中一定先有「商業模式」,之後依序是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最後才是損益表。回歸原點,最必須探討的還是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商業模式」這個詞很多人用,但是每個人的理解卻不盡相同。我認為商業模式應該是可用圖表、流程圖濃縮在一張紙上的概念。當然,這樣的東西並沒有雛型可供套用,其重點則在於表達:針對什麼客層?以什麼企業策略?提供什麼服務?這些服務又怎樣回饋到公司收益?

由此可知,沒有「絕對不可能」的商業模式,只不過是新與舊的差別罷了。

一開始創業者必定是基於特殊的創意,苦心建立公司,而商業模式就是這些創意具體化的成果。經過不斷地修正、調整,完成度就越趨增加。但是商業模式並未因此完成,還必須跟著時代變遷不斷地變革。理想的商業模式是公司內部隨時植入「進化的基因」。也就是說,能保有「經常追求改革與進步的公司傳統」,就能保證公司持續成長。

所以說,智慧是未來決勝負之所在。是否具有出眾的商業模式,就成了企業競爭勝負的決勝關鍵。

我們前往矽谷訪談經營者時,席間頻繁地聽到商業模式被提出討論。要用什麼架構去提高收益,是經營者的功課,也是他們最關心的事。可惜的是,我們在日本卻鮮少聽到有人討論。今日美國經濟有如此的成長動力,就來自於商業模式的精益求精。

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商業模式的確是評估企業的關鍵。投資人除了一般的財務報表,還必須靠一些「非數據」的資料來判斷企業如何創造收益。換句話說,就必須由商業模式來決定股價。不過,這部分的資訊並非客觀數據,所以相當難判斷。對投資人來說,經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累積,加上自己對未來世界的洞察力,才能成就辨識企業真偽的「鑑定」能力。

結語
也就是說,其商業模式是不是能讓一家公司有強大護城河,就如同巴菲特曾經說過的:「最好的企業其實是能由傻瓜都能經營的企業。」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