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總報酬率比率

在溫莎基金的語彙中,「總報酬率」一詞抽述了我們的成長期望:每年的盈餘成長率加上收益率。沒有這些成長預期,不管是真實或想像,理性的投資人不買股票。因此總報酬率代表溫莎買進股票時所獲得的東西。

總報酬率代表一半的本益比,而本益比正是溫莎的競爭優勢之所在。另一半的本益比則揭露我們為了取得總報酬率而付出多少。拿總報酬率除以原始的本益比,最能一針見血地衡量我們的投資資金流向。除了「總報酬率比率」,我們找不到更動聽且易記的詞。

總報酬率比率:(盈餘成長率+股利殖利率)/本益比≧ 2(即最好大於2)

溫莎到處搜尋具有便宜特質的股票:它們的總報酬率除以本益比明顯偏離業界或市場標竿。比目前一般成長價格低一半的股票,將成贏家。用不同的方式來說,總報酬率除以本益比為市場平均值二倍以上的股票,是我們喜歡的對象。

學者或許不能接納這個量數。依他們的觀點,它有點太過單純。但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藉以表示總報酬率相對於支付價格間的關係。

1984年,貨運類股價大跌吸引了溫莎。有家叫做黃色運輸的公司引起我們注意。計算它的總報酬率相對於本益比的比率之後,黃色運輸很合我們的意:

黃色運輸總報酬率12%(盈餘成長率)+3.5%(股利收益率)=15.5%
黃色運輸總報酬率比率15.5%(總報酬率)÷6(本益比)=2.6

如何尋找符合總報酬率比率的股票?

1. 本益比低且有成長
在某些觀察家眼裡,我是價值型股資人,其他一些觀察家稱我是反向操作者,因為我常偏好低本益比的股票,也成為溫莎的投資風格。做為低本益比投資人,你必須區別遭人誤解或被人冷落,而以低價出售的股票,和前景黯淡的股票間的不同。

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的股群一向吸引我,個中理由非常有道理:在目前的風向橫掃之下,一般人往往低估好公司的價值。遭人冷落而低迷的許多公司——但不是全部公司——值得給予更好的對待。雖然它們的盈餘堅實,卻遭陷入群體集思的投資人排拒和忽視。

我們的優勢一直在於耐心等候遭人忽視的冷門股從價值低估漲到公平的價值。我們的目標是找容易增值、風險低的股票,這個策略在績效方面給了溫莎雙重優勢:
  1. 充分參與漲勢。
  2. 跌勢時獲有保障(因本益比低)。

高本益比的股票一旦有些許的利空消息股價就會大跌,低本益比的股票幾乎不帶任何預期心理,股價沒有反映任何期望。投資人漠不關心低本益比公司的財務績效,因此也很少給予它們懲罰。

還有低本益比不需要超高的成長率,股價就有可觀的漲幅,例如:

A股:當期每股盈餘2元,目前股價26元,本益比為13。
若預估盈餘成長率為11%,每股盈餘來到2.22元,因為本益比已高於盈餘成長率,所以假設本益比不變為先前的13倍,這時股價上漲到28.86元,增值潛力為11%。

B股:當期每股盈餘2元,目前股價16元,本益比為8。
若預估盈餘成長率為11%,每股盈餘來到2.22元,因為盈餘成長率高於目前本益比,所以假設本益比提高到和盈餘成長率一樣為11倍,這時股價上漲到24.42元,增值潛力為53%。

成長率和本益比雖然不見得永遠協調得很好。但如上所示只要低本益比盈餘稍稍改善,由於本益比提高,增值潛力將如虎添翼,股價常有能力上漲50%到100%。

在溫莎活動的天地中,冷門公司的本益比從8倍提高到11倍的可能性,總是比期望本益比就偏高的公司出現等量齊觀的漲幅要高。一開始本益比就達40倍的成長股,類似的漲幅將使本益比升抵55倍左右——更別說維持長久了。

所以本益比低但有成長的公司,是引起我們產生興趣的前提。對溫莎來說,本益比低通常是指本益比比當時市場上的一般水準低40%到60%。垂死或經營極糟的公司,本益比當然偏低。低本益比的公司,一年如果盈餘成長7%以上,就會向我們透露生命跡象遭低估的訊息,尤其是如果伴隨著引人注目的股利。

2. 收益率保障
對於寄望高成長率的動能型投資人來說,單季盈餘一有滑落,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也可能表示公司實際上只差了一哩,不管實際的差距多寡,光是前景不明股價就能施予重懲。所以為了減低盈餘評估不如預期,除了盈餘的成長,我們多考量一項因素:收益率。傳統上評估投資報酬率,經常忽視收益率。我們卻不然。

任何股票的收益率只以股價的百分率表示股利。一支股票的價格如為10美元,且一年配發50美分的股利,則收益率為5%。我們投資低本益策略會選擇有優異的股利收益率,因為在等候盈餘成長獲得證實之前,低本益比投資人只透過收益率,通常就能獲得總成長率的一大部分。

低本益比和高收益率通常同時出現,有如一體之兩面,因為股利(盈餘的一部分)相對於價格居高。所以低本益比通常表示收益率高;高本益比則表示收益率低。

成長率15%,加上收益率1%的股票,本益比通常是成長率11%、收益率5%股票的兩倍,這一點我一直想不透(但我偏好高收益率股票)。

由於股票的價格幾乎總是由預估盈餘成長率決定,所以股東可以免費收到股利收益。這個好處年複一年累積,因為大部分投資人、華爾街或新聞媒體比較價格時,沒有把收益率包含在內。只有股東獲得這個利益。股利提高有如「免費加送」,也就是內部投資人在原先的期望之上享受的報酬。

班.富蘭克林的智者之語有異曲同工之妙:「苦等命運女神券顧的人,不知道晚餐在何處。」依我之見,優渥的股利至少可讓你在等候正餐的時候,吃點開胃小菜。

在溫莎,我們不堅持每次都要收益率。我們注重收益率,使得許多股票被排除在外,但我們有時也買零收益率的股票。我們保留了一個自由的空間,可以購買成長率達12%到15%,收益率極低或毫無收益率,知名度沒那麼高的成長公司。

結語
這個「總報酬率比率」我原本以為是彼得.林區發明的,我之前稱之為「彼得.林區公式」。但我成長力資料並沒有使用這個比率,我使用的是祖魯法則,原因我之前也提過,【請參考:彼得.林區公式(股票神童)】中的說明。從這篇文章讓我想到,我使用成長力資料尋找成長股時,可儘量挑選低本益比的成長股。

※參考資料約翰.聶夫談投資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