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分析分析師(散戶至上)

本書寫出投資人必須了解的所有事,包括券商與營業員的關係、分析師的利益衝突、共同基金的七大罪過、企業假帳的來龍去脈與財務報表的解析等。巴菲特稱讚:「李維特是散戶最忠實的守護者。」本篇只介紹「分析分析師」。

2002年4月美國司法部、證管會及州政府主管當局開始調查華爾街主要券商的分析師是否行為不當。華爾街的分析師經常推薦和所屬公司有投資銀行業務關係的上市公司,但私下卻把這些公司罵得一文值。 美林的天王級網路類股分析師布洛吉特在電子郵件中把一家他看多的公司形容為「垃圾」,其他被他推薦的股票則變成「廢物」或「沒用的東西」。

過去二十年來,華爾街的業務焦點從零售轉向輔導首度公開上市,在多頭市場可以賺進數十億美元。投資銀行和研究部門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到不再存在,分析師成為招攬投資銀行生意的業務員。華爾街急於爭取到油水如此多的業務,竟然把證券分析視為投資銀行部門的附庸,而非發給散戶的客觀建議。

報喜不報憂
在90年代的大多頭市場,許多分析師變得不用功。他們不再辛苦研究公司財報,也不再調查供應商、客戶及競爭同業,了解受評企業的現況與展望。分析師愈來愈依賴企業提供的內部訊息,且為了保護消息來源,不再尖銳質疑公司的正面資訊。分析師戴上有色眼鏡,難怪高科技類股在2000年中期幻滅前,少有人能事先示警。

如果分析師善盡職責,投資人買進分析師建議的股票、避開分析師不建議的股票,自然能夠財運亨通。消費者買車或冰箱時會參考消費者報導,買房子也會請人鑑定。但當分析師成為上市公司吸引投資人的釣餌,投資人能夠相信誰?

分析師通常專精某個領域,如電信業或汽車業,並針對該領域的企業來撰寫研究報告。他們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發現企業的內幕及可能展望。他們會觀察財務報告、經營團隊、產品力和市場占有率。他們也要評估企業所在的景氣狀況、企業業績與獲利成長的力道。有些分析師還會拜訪上市公司,評估新的管理團隊及了解新的製程。這些都是分析師用來預測公司前景及股價的資訊,投資人才知道何時要買、賣或抱牢。

分析師有兩種:
  1. 「賣方」分析師:為投資銀行工作,後者協助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
  2. 「買方」分析師:則為法人工作,例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

過去一年,外界的檢討鎖定在賣方分析師。而買方分析師是向基金經理人提出建議,很少對外公開,大致上未引起檢討,但不代表沒有問題。

萬里長城的神話
以前證券公司的企業財務和研究部門之間有一道萬里長城相隔。雖然不是每家券商都尊重這道長城,但至少都有一個共識:分析師的工作就是協助投資人買進會漲的股票、賣掉大爛股。1975年以前,經紀佣金是華爾街最大的營收來源。分析師的薪水來自佣金,他們的建議愈準、吸引愈多經紀業務,待遇就愈高。

證管會在1975年解除佣金的管制,華爾街的重心開始轉變。最大的搖錢樹不再是經紀業務,而是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及投資銀行業務。在華爾街的新遊戲規則下,分析師效忠的對象也不同了。散戶變成食物鏈的底層,法人和企業客戶攀升到最高層。

分析師無法創造收入,但他們很快學會給合投資銀行部門一起出擊,開發企業客戶,甚至參與「巡迴說明會」,爭取即將發行股票的企業。分析師從此盡量少寫有關目前或潛在客戶的負面報告。企業也根據分析師的報告來選擇承銷商;分析師如果建議投資人賣出,絕對爭取不到該公司的承銷業務。

大家都知道,只有你被蒙在鼓裡
股市愈漲愈高,投資人也愈來愈需要財經新聞。華爾街分析師每天都透過電子媒體對不同的上市公司美言幾句。我每次打開電視,幾乎都會看到主持人請分析師推薦五檔潛力股。但觀眾不知道的是,分析師所屬的券商往往和他推薦的公司有主顧關係。

財經節目的高層都知道這些分析師為投資銀行工作,在股市多頭時,他們只想到收視率,把觀眾的長期權益拋在腦後。主管當局和證券公司固然有責任揭露利益衝突,但財經節目卻漠視本身的職責。後來由於利益衝突太頻繁,分析師的建議嚴重受到扭曲,財經新聞節目才開始提醒觀眾自己要做功課,也不再無條件讓分析師上節目,除非分析師透露推薦名單中有哪些是他們的客戶。

別神化分析師
投資人能做些什麼呢?首要原則是,分析師的建議絕對不該是你買賣股票的決定因素。沒錯,你應該閱讀分析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是你研究股票的起步,但它只是一項資訊來源。

千萬別只根據分析師的建議就冒然買股票。請先捫心自問:這檔股票能幫助我分散投資嗎?還是有助於達成我資產配置的目標?我是否會長期投資這檔股票?我是否了解這家公司?我為什麼要擁有它?除了短期未能達到分析師預期的因素,我是否真的了解這家公司、知道為什麼要賣出這檔股票?如果答案是肯定,就代表你確實知道為什麼要擁有這檔股票,而不是分析師這麼建議。

投資人應該多問問題。絕對不要受分析師左右,除非你了解分析師喜歡某檔股票的原因、分析師所屬券商是否和這家公司有投資銀行業務往來、分析師或所屬券商是否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分析師所屬券商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你就要把這項建議視為廣告——要大膽地懷疑。

我在多年前就認定,只要分析師的飯票來自他研究的企業,利益衝突就無法根絕。NASD及紐約證交所再怎麼嚴格執行法規,只要分析師的待遇和他們爭取的投資銀行業務有關,就很難對現有客戶或散戶發表負面評論。這又是一個鈔票決定選票的例子。

結語
我之前的文章【看透營業員(散戶至上)】提到,有一些證券營業員也訂閱我的資料。我不知道是否因為那些營業員拿到自家的分析師報告,也有同樣如同上述作者所說的那樣。

書中作者有建議散戶可以訂閱需付費的價值線網站的資料(www.valueline.com),因為比較客觀(巴菲特也有訂閱)。台灣有也許多免費的選股網站或資料,一般都是屬於像自設條件選股。我個人最初也有使用類似的服務,但後來我覺得並不實用,所以我只好自己動手做(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關鍵點記錄)。

主要的原因,那些自設條件的選股方式都缺少了一個重要的「時間」因素,也就是無法比較投資的「機會成本」。

假設依照你的條件精心篩選出的投資標的,它真的是好股票(其實你會發現你每年設定的條件一樣,但選出來的股票標的卻會不同),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它的股價是否合理?你卻不知道。也就是你無法評估出那些篩選出來的股票合理的價值是多少?你也就無法評估何時買進比較划算。

其二,你也無法分辦它是否是一支低估的成長股(請參考:總報酬率比率),我覺得若要提高你的投資報酬率,找到低估的成長股是很重要的。也許有些選股網站也可能選出成長股,但是它的合理成長價格是多少?你也無法評估。

其三,那市場心理正在想些什麼?除非你懂一些技術分析,否則那些利用基本面篩選出來的股票,不會告訴你這些?

例如:我之前文章提到(請參考:關鍵點分析—華航(2610) 103年 12月),華航我的關鍵點記錄在2014年12月第1週,正式突破多年前上升趨勢頂部關鍵點(13.4),發出了買進訊號。以華航目前那麼爛的基本面(目前還虧損中),那些自設條件選股跟本不會選出華航,我以13.5買進華航,目前股價16.35 (2015-01-27),投資報酬率為21%。

因為我的資料結合了價值分析、成長分析和技術面分析,所以有一位讀者說,我的資料在他眼中不只是資料,而是一個「交易系統」。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