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聽起來不錯的概念股(投資幻象)

作者是美國美林公司高階主管,以輕鬆幽默卻不失嚴肅中肯的筆調,探討金融市場投資人常見的誤解,並廣徵博引,提出正確的看法。本篇只介紹「聽起來不錯的概念股」。

財務報表引不起一般投資大眾太大的興趣。或許只有少數喜歡動大腦的人,樂於埋首枯燥的統計數字中,但大部分人希望多點性魅力。坐擁資金有能力冒險犯難的人,總在尋找某個概念,好跟以前的賺錢高手一較長短——例如普通人買得起汽車、立即顯影照相術、速食。

華爾街樂於照辦。許多機構的研究部門提出了東歐龐大新市場(或中國大陸?)的概念。耐心聽下去,還會聽到鋼鐵供不應求、水資源供不應求,有時還有股票供不應求的說法,但你絕不會聽到概念股供不應求:
  • 「經濟衰退對這家公司有幫助。」
  • 「它將是下一家全錄公司。」
  • 「基礎建設榮景可期,這是從中獲利的最好方法。」
  • 「只要10%的潛在客戶購買這種商品……。」

少數一些概念確實兌現了大餅,但很明顯的,只有那少數幾種概念做得到。你認識(或者聽過)多少人因為投機操作熱門概念股而賺大錢?

相反的,你可能認識一些人,受害於聽起來很棒的概念,賠了不少錢,可是你不曾聽他們提起。自稱深謀遠慮的人,栽了跟頭之後,不會像少數幸運兒那樣到處張揚。事實上,很棒的概念往往不是致富之道;投資傳奇故事所說的那一套,不值得過份採信。

概念股的問題,出在聽起來很棒的概念所占比率過高。美國經濟不可能成長那麼快,快到符合所有概念預估的驚人成長率。如果你擅長於不斷挑得珍寶,一定累聚數不盡的財富。不幸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技巧——事後諸葛倒是多得的是——能從一堆煤炭中挑出鑽石。

新聞媒體開始吹捧之後,一支迷人的概念股可能變成特別搶手。沒多久,那家熱門成長公司的報導位置從財經版一躍而上趨勢與生活專欄。董事長躋身名流,到處發表演講,大談管理理論,並在報紙上撰寫專欄,疾呼如何決解美國的經濟沈疴。這時候可以開始考慮出售持股,獲利了結。

有些時候,「適應已改變的環境」,尤其是競爭十分激烈,本來看似很有價值的概念股,結局卻灰頭土臉,是原來的概念沒那麼美好的另一種飾詞。極富創意的公司,可能在某個大市場找到雖小但利潤豐腴的一席之地。很遺憾,這種方法提供的成長空間十分有限。每一季的營業額都沒有比上一季大幅成長,公司的股票就不能被視為概念股。

在全國性的交易所上市的普通公司,已有一段很長和經過稽核的營業收入和盈餘記錄可查。相形之下,概念股絕不會單調乏味,它們和傳統、不夠刺激的股票唯一相同的地方,在於它們可能帶來叫人不快的意外。

如果不可能賠光老本,有些人可能不想投資。要是你屬於這一種人,那麼投資組合應該包含很多概念股。如果不是這樣,則高風險、高報酬的證券,只能在你的投資策略中扮演小角色。這一來,進入一樓的機會降低,但也減輕了慘遭活埋在地下室的風險。

結語
彼得.林區說:「他聽過無數的故事,賣木瓜汁的公司證明其產品能治療疼痛、拯救叢林有良方、高科技新發展,自牛隻身上萃取的新抗體、各種奇蹟似的醫療法、違反物理定律的能源新突破等。這些故事具有催眠的效果,買這類股票的人可以免除深入分析盈餘的功課,就像鐵板吱吱聲聽起來非常可口,你簡直忘記注意到底有沒有牛排。但最後你都得需要做副業來彌補損失。」

曾有讀者問我,他看了報章雜誌的報導,很看好某一支股票,並也買了,問我的看法如何?我只回答他,苦它真的那麼好,為什麼每股盈餘EPS那麼低?(牛排在哪?)他卻無從解釋起。

相關文章:「題材股」(坦伯頓投資法則)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