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評估價值的真正方法(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

本書亦大舉涉獵了投資數學、行為財務學,以實際理論剖析巴菲特思考邏輯。巴菲特曾說「我做的事並未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只要熟悉巴菲特的方法,你也能發展出專屬於個人的最佳投資組合,在股海中穩中求勝!本篇只介紹「評估價值的真正方法」。

在有關葛拉漢與陶德的著名演講中,巴菲特講了很多重要的事,但沒有一件事比這一件意義深遠:「當股價可以被一群華爾街的群眾影響,也就是由最情緒化的人或最貪婪的人、最鬱悶的人來設定價格時,我們就很難堅稱,市場訂價永遠是理性的。事實上,市場價格經常是荒謬而無意義的。」

件事的深遠意義在於它帶給我們的啟發。如果我們接受:價格並不是永遠理性的,我們就能夠避免短視,用它做為投資決策的唯一根據。如果我們接受「股價不是一切」的見解,就能擴大視野並聚焦在重要的事,也就是對企業進行透徹的研究與分析。當然,我們會一直想要知道股價,是因為這樣才能發現,股價什麼時候比公司的內在價值還低。問題是,這個單一面向的評估方法可能會嚴重誤導方向,因此,在巴菲特點醒這一切之後,就不必再奉股價為唯一標準了。

但是,要做到這樣的調整並不容易。因為整個投資產業裡的人,包括財富管理人、機構投資人,以及所有個別投資人,都是眼中只有股價的人。只要某支股票的價格走高,我們就會假設這家公司肯定發生了什麼好事;如果股價開始下跌,就會假設公司出了狀況,然後也跟著採取行動。

這是一種很糟糕的心理習慣,而且會因另一個習慣而惡化:用非常短期的時間評估股價的表現。我想,巴菲特一定會說,我們不只完全依賴錯誤的資訊(股價),還看得太過頻繁,然後在看到不喜歡的數字時,也太快賣掉。

這種雙重的愚蠢——以股價為根據,而且抱著短期心態,是一種嚴重的思考缺陷,但確實很普遍。這種心態刺激有些人每天都要查閱股價,有時候甚至每小時就要看一次。這就是為什麼負責數十億美元的機構投資人,隨時都要準備買進或賣出;也是共同基金經理人要以令人頭昏眼花的速度,替換投資組合中個股的理由。他們都以為,基金經理人的工作就是要做這些事。

如果價格不是評估的指標,該用什麼來替代?「沒有」並不是一個好答案。即使是「買進然後抱住」策略,也不建議你要一直閉上眼睛。我們只是要找出另一個衡量績效的基準。

幸運的是,真的有這麼一個基準,而且這也是巴菲特判斷他的績效以及他在波克夏操盤的單位績效,所使用的評估基礎。

如果你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但沒有天天變化的股價讓你評估公司的表現,你要怎麼判斷你的投資是賺還是虧?你很可能會去看公司的盈餘成長率、資本報酬成長率或營業利益成長率。你會直接讓公司的經濟數字,決定這筆投資的價值是增加,還是減少。在巴菲特心裡,評估一家公開交易的公司績效的檢驗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

巴菲特說:「雖然股票可以交易,但查理和我評估公司績效時,看的是公司的營運結果,而不是讓每天或每年的股價來告訴我們,我們的投資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市場可能會在一時之間忽視了一家公司的成功之處,但市場終究會給出一個公道。」

但我們是否能因為挑對公司,而得到市場的獎勵?一家公司的營業利益與股價是否有很強烈的關聯?如果有適當的期限,答案顯然是對的。

我們用實驗中的一萬二千家公司的資料,著手釐清股價與營業利益的關連時發現,時間愈長,關聯愈強。持有股票三年,股價與營業利益的關聯性介於0.131到0.36。(關聯性0.36表示,36%的價格變數可以從利益變數來解釋)。持股五年的話,關聯性就介於0.374到0.599。持股拉長到十年,股價與利益的關連性就提高到0.593到0.695之間。

這個發現支持了巴菲特的論點,只要時間夠長,公司股價便會與公司的經濟表現一致。但巴菲特也警告大家,把利益轉換成股價,是「不公平」也「無法預測」的事。雖然利益與股價的關係會隨著時間強化,但不一定總是可以預見得到。巴菲特指出:「雖然長期下來市值會追上公司的價值,但在任何一年內,兩者的關係可能會變化無常。」葛拉漢也提醒我們同樣的事:「股市在短期內是一部投票機,長期下來卻是一部秤重機。」

結語
雖然我是用價值線資料來評估股價是否低於我評估的內在價值,但真正觸發我是否買進的其實是成長力資料,如同上述文章所述:

「你要怎麼判斷你的投資是賺還是虧?你很可能會去看公司的盈餘成長率、資本報酬成長率或營業利益成長率。你會直接讓公司的經濟數字,決定這筆投資的價值是增加,還是減少。在巴菲特心裡,評估一家公開交易的公司績效的檢驗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同我一再強調的,若發現某支股票的價格低於其價值時,要買它之前請想一下巴菲特的說的話:「站在球會到的地方,而不是它現在所在的位置。」換句話說,你要確定它是股價變便宜,還是將來價值變更低。所以你最好查一下它是不是基本面的因素,例如營收年增率衰退,或最近季報不如預期。最好不要是基本面的因素,而只是跟著大盤一起跌。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