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巴菲特談資本配置(超值投資)

本書闡述的「深度超值投資法」,研究價值投資的經典理論與操作方法,從葛拉漢、巴菲特、蒙格、葛林布雷,到伊坎,仔細爬梳知名投資人的重要戰役,並揭示市場派行動主義一些不為人所知的選股策略。本篇只介紹「巴菲特談資本配置」。

巴菲特曾經談到波克夏時說:

我買下自己的菸屁股,還嘗試吸一口。你走在街上,看到一支雪茄菸蒂,覺得有點潮溼、悪心和討厭,但是雪茄菸蒂不要錢……而且可能還有一口可吸。波克夏沒有半口可吸,所以你含的潮潮的菸屁股,1965年時,波克夏就是這樣,我有很多錢綁在這支菸屁股上,如果我從來沒有聽過波克夏,我應該會好過多了。

後來,巴菲特在1985年董事長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寫到紡織業時,形容以商品為基礎、又有大量過剩產能的產業,類似1970年代的油氣業,患了波及整個產業的資本配置錯誤流行病。巴菲特的投資眼光和正確的資本配置,讓波克夏避免在紡織本業中,投入大筆資本支出,「從標準的投資報酬率檢測來看,每家紡織業當下都是贏家,卻因為巴菲特描述下的下述原因,提供的是「虛幻」的好處:

我們有很多國內外競爭對手都提高同樣的支出,一旦這樣做的公司夠多,他們降低下來的成本會變成業界降價的基準。檢視個別公司時,每家公司的資本投資決定似乎都合乎成本效益又合理(情形就像每一個看遊行的人認定如果自己踮起腳跟、會看得稍微清楚一樣)每一回合的投資後,所有參與者投入遊戲的錢都增加了,報酬率還微不足道。此外,投資之後,外國競爭仍保有重大而持續的勞工成本優勢。

巴菲特後來沒有只把資金繼續投資在紡織業中,而是改為引導原本應該投入庫存、應收帳款和固定資產的資金,投入保險資金之類展望比較好的地方,這個決定和基於相同原因所做的其他決定,最後把波克夏變成投資巨擘。

1964年巴菲特取得波克夏的控制權時,伯靈頓工業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紡織業者,波克夏退出紡織業21年後,巴菲特寫道,伯靈頓的經驗很有「啟發性」:

1964年時,伯靈頓的銷售額為12億美元,股價為60美元,我們只有5千萬美元,股價只有13美元。而伯靈頓做了堅守紡識業的決定,到了1985年,伯靈頓的銷售額大約為28億美元,1964年到1985年間,該公司大約投下30億元的資本資出,遠超過所有美國紡織同行。

以當年60美元股價計算,每股資本支出超過200美元。我敢說,其中很大的部分,是用在成本改善和擴張。基於伯靈頓堅守紡織業的基本承諾,我也會猜測該公司的資本決定都相當理性。

然而,用實質美元計算,伯靈頓的銷售額已經減少,現在的銷售與股本報酬率遠低於二十年前。伯靈頓定期配息,但股息的購買力也已經大幅萎縮,對股東來說,這種毀滅性的結果顯示,大部分腦力和精力用錯地方可能產生什麼後果。

巴菲特從波克夏紡織業務慘虧的經驗,得出下述結論:「如果你發現坐在長期漏水的船上,把精力用在換船上,可能比用在補漏上有用。」

結語
請讀者看看以下的新聞:

東芝深陷泥淖vs.奇異轉型成功 

2017-04-10 02:06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東芝在面臨轉型時,未經過謹慎的計算,就把重心放在不熟悉的核電領域,導致在核電業務鉅額虧損,加上在先前會計醜聞風波的雙重衝擊下,前景正堪慮,因此陷入更深的困境。

那奇異公司當時是如何進行轉型的,我們聽聽當時的總裁傑克.威爾許怎麼說:

「未來的贏家,將會是那些發掘並投身於真正具有成長潛力的產業,並在所參與的每一個領域都追求第一或第二的企業,堅持成為前兩名最精實、成本最低、品質最精良的全球性廠商,為顧客提供高品質的商品與服務……不打算在80年代追求此一目標的管理者與企業,若以諸如傳統、情感或是自身管理弱點等種種藉口為由,而緊抓住前景黯淡的事業,將無法生存於90年代。」

其實不論經營一家公司或投資股票都是一樣的道理,巴菲特說:「蒙格——波克夏的副董事長——和我本人,只有兩個工作……一個是吸引並留住傑出經理人來經營我們的各項事業;另一個是資產配置。」

投資者應該把你所投資的每一檔股票,當成是自己經營公司裡的一個部門。而一般散戶往往忽略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往往是讓你賠錢或不太賺錢的股票配置太多的資金,而讓你賺大錢的股票,卻配置較少的資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以前也常發生這樣的資本配置錯誤,原因是跟我們的認知有關。接下來我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2010年華碩當時分家成品牌的華碩和代工的和碩,所以分家後,我變成同時擁有品牌華碩和從事代工和碩的股票。

當時我認為有品牌華碩才是比較好公司,於是當時我在40元附近把我大部份的和碩股票賣了(目前只剩持有5支和碩)。後來的結果,和我完全預估的相反。下圖是華碩和和碩股價月線走勢圖:


華碩股價這些年來股價一直在狹幅盤整,反而是和碩股價節節高升,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們觀察這兩支股票的每股盈餘,就可知道,如下圖:


品牌的華碩,近五年來的每股盈餘是衰退的,反而代工的和碩近五年來的每股盈餘是成長的(我現在很後悔當時賣掉了大部分和碩,當時持有的成本只有40元)。所以長期持有某支股票會有較高的報酬率,關鍵在於其盈餘是否會持續成長,和它做什麼無關。

我並不說有品牌、有專利、特許執照或者是消費型的企業不好,而是若它的每股盈是持續衰退的話,無論你多看好它,一樣不會讓你賺錢的。

所以現在的我在資產配置的考量上,往往都是以盈餘是否會成長為主要的目標,而那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反而是次要的。

我之前文章提過,我現在的投資組合大部分的資金都配置在穩定成長股和快速成長股【請參考:提高投資組合增值潛力的「衡量式參與」(雷浩斯教你6步驟存好股)】。所謂「穩定成長股」翻成白話就「穩定的越賺越多錢的股票」,「快速成長股」就是「近期忽然賺比過去更多錢的股票」。

另外一個影響投資人的投資報酬率因素的則是「時間配置」。主要的原因,一般散戶把時間配置太多去學習「技術分析」和「價值分析」,而真正會讓你賺大錢的「成長分析」卻沒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它。如同巴菲特所說的:「大部分腦力和精力用錯地方可能產生什麼後果。」

而我投資報酬率變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會了「成長分析」,每年並開始把資金配置到「快速成長股」上。而要學會「成長分析」並不難,你只要會運用本益成長比的概念,再加上經常的練習,就能熟能生巧了。【請參考:簡單的事情反覆做,熟能生巧(巴菲特給散戶的9個忠告)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