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讓球滾起來(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

美國最重量級的社會心理學家,康乃爾的吉洛維奇與史丹佛的羅斯,爬梳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擷取精華重點,從實際例子檢視你我可能會落入的思維陷阱。本篇只介紹「讓球滾起來」。

我們總是說,人類跟萬物的分別在於智力。我們的認知能力確實無與倫比,還能憑想法引導行動,但正如羅斯的某位大學教授所言:「每當你把人想成動物,你就變成聰明一點;每當你覺得動物跟人差不多,有跟我們一樣的想法與反應,你就變得愚蠢一點。」

智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共同點在於,我們的演化是為了更妥善面對周遭環境。就此而論,行為是出於原始本能,後來才演化出憑想法影響行為的機制。從演化歷程來看,無怪乎不僅想法往往影響行動,反之亦然:行為也往往影響想法。事實上,行為科學研究在上一世紀長期以來的一大重要發現是,行為對想法的影響通常大於想法對行為的影響。

許多理論都在解釋行為對想法的影響,其中兩個理論格外影響深遠,並導向相同結論:做出符合某個想法的行為,就很容易有那個想法。

自我知覺理論
貝恩正是從這種想法與解讀出發,提出「自我知覺理論」:當內在認知薄弱、模糊或欠缺,我們會根據行動與環境來解讀自己的想法和偏好——正如我們也是這樣解讀他人。

例如,你比較喜歡義大利菜還是墨西哥菜?貝恩認為答案取決於你有多上義大利餐館跟墨西哥餐館。這違背多數人的直覺,我們自認知道自己喜歡何人,抱持何種想法,絕對不是靠推測才得知。貝恩加了一條但書,那就是當直接的內在資訊「薄弱、模糊與難以解讀」,我們會被過往的行為和認知影響。

對所做選擇的失調降低
這裡有個啟示,那就是下定決心自有好處。換言之,雖然「保持選擇的自由」看似不賴,也確有好處,但懸而未決是有成本的。你也許想盡量拖延職涯選擇,但許多人都發現一個工作的種種優點多半在選定才會浮現。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伯特與艾柏特做了一項實驗,清楚展現了保持開放與做出決定之間的拉址。研究人員請滿懷熱忱的攝影師花幾天拍下不少照片,然後從中挑選一張帶回家,另一張留在研究室歸檔。一組攝影師事後可改變心意並重做決定,但另一組則不容反悔。

研究人員問他們是否認為這兩個方案會影響決定,他們多半回答完全不會,但事實上,跟可以反悔的攝影師相比,不得反悔的攝影師遠遠更愛自己所選的照片。唯有下定決心,才能盡享失調降低的好處。

讓球滾起來
有時與其從內心層面設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如直接從行為切入。這裡的啟示在於,當妥善切入行為,內心也會跟進。你的孩子也許不喜歡做家事,但在好好做家事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會欣賞乾淨的環境,也會學到該做的事就是要做,別等堆積如山才發愁。

如果要追求困難的長程目標, 培養必要的價值與幹勁,關鍵是讓球滾起來。古老的猶太法典《巴比倫塔木德》如此說明:「人該時時持守律法,行為端正,(即使) 非為律法本身亦然,畢竟為錯誤理由做出端正行為之後,便會(想要)為律法本身而做。」

談到「行為帶來想法」,失調降低理論與自我知覺理論都提供了重要啟示。如果你想靠行為(做家事、練鋼琴)帶來態度與價值觀的相應改變,手法不該太過明顯。談到利誘、威逼或提供理由,你要謹守少即是多。換言之,別貿然以大獎或威嚇要孩子做家事、寫作業或循規蹈矩,否則即使他們聽命,也會覺得是被推著走,不是事物本身值得去做。

結語
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投資的心理測驗:

若有兩支股票,且只能買一支。A股票為股價剛創新高的「成長股」,B股票為股價近期低於內在價值的「價值股」。你喜歡買哪一支?

我相信,這題若問以前的我,我也會回答,我比較喜歡買股價近期低於內在價值的B股票。

從「自我知覺理論」得知,一般人很少有買「成長股」的經驗,也不太會分析「成長股」;但買「價值股」的經驗每個投資人都有,如何分析內在價值,多少懂一些。加上A股票的股價剛創新高,所以一般投資人都不會選它。

但是,若你問現在的我,若A股票的股價目前低於「合理成長價」,再加上股價剛創新高,可視為突破關鍵價位的買進訊號,則我會選擇買進A股票。想知道答案的讀者【請參考:簡單的事情反覆做,熟能生巧(巴菲特給散戶的9個忠告)】。

主要的原因和此書的論點相同,這幾年我試著買進成長股的行為,已改變了我原先對價值投資的喜好。

常常有訂閱我資料的讀者,問我一個問題:就是每次寄給大家的成長力資料,為什麼合理成長價和預估成長率都是0?為什麼我不幫大家填上我「預估今年EPS」的數值呢?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1. 我的預估值不見得準確:其實有許多訂閱我資料的讀者預估的都比我準。
  2. 我希望讀者能自行預估:這樣的舉動和行為,會讓球滾起來,最後行為帶來想法。

曾經有位讀者寫信跟我說,他雖然已沒有訂閱我的資料,但他還是按照同樣的方式買進「成長股」,使他獲益良多。若想知道我是如何預估合理成長價的讀者【可參考我之前的範例:成長分析—宏全9939(105年度)第三季】。

人生選擇題
最後,我們再來進一項人生的測驗題,就是若你以後也想成為巴菲特,一個人的投資行為是從財報數據,分析價值和成長來選股,另一個人的投資行為是依靠別人的「明牌」。你覺得哪位將來的「想法」會更接近巴菲特,哪位會離巴菲特愈來愈遠呢?

這題答案很明顯,就是如同此書作者所言:「做出符合某個想法的行為,就很容易有那個想法。」

而你會選擇哪一位成為你的投資人生呢?

 just do it「讓球滾起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