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不變的投資原則(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獨家收錄1956-1969年巴菲特經營合夥事業時期信件中文版,看股神親口闡釋自己60年不敗的操盤智慧,在不同時期、不同標的、不同環境下運用這些原則的方法。本篇只介紹「不變的投資原則」。

更重視質化分析
比爾.魯安據稱曾說,葛拉漢寫了投資聖經的《舊約》,巴菲特寫了《新約》,這說法巧妙地概括兩人的成就。巴菲特起初是研究《舊約》最透徹的學者,後來走出獨特的道路。他以葛拉漢奠定的「基本原則」為基礎,持續發展自己的投資方式,找到補充葛拉漢不足之處的一些方法。

我們看到他愈來愈願意集中投資,持續從雪茄煙蒂股轉向可長期提供豐厚報酬的優質標的,並建立獨特能力,為追求更高的報酬,將資產與資金互相替換。從利用葛拉漢的方法尋找免費抽一口的機會,轉為支付合理的價格以便可以長期抽頂級雪茄,是巴菲特在投資方法上非常重要的演變。

這種從量化向質化的轉變是漸進的演變,並不是革命式的蛻變。葛拉漢或巴菲特早年的方法並未失效,只是有了新的發展。

最好的投資就像經營公司
葛拉漢總是說,做得最好的投資最像在經營事業,經營得最好的事業最像在做投資。巴菲特不但示範如何實踐這個理念,還進一步拆解這兩者的差異。他認為股票不過是股東的投資工具,股東藉由持有股票擁有公司的部分資產,這些資產可以買賣,因此可以替換。資產不過是以特定形態存在的一種資本,公司和投資人都有責任盡可能讓資本維持在最有益的形態。

巴菲特將品質不佳的公司資產轉為資本,然後再轉換成比較有益的資產。在登普斯特,這意味著把無益的庫存轉化為能產生高獲利的證券。在波克夏,這意味著把困在紡織業務裡的低報酬資產轉化為資本,然後轉投在高報酬的保險和銀行業務上。

一切就看你怎麼做
巴菲特留給我們一個投資路線圖,對學生和投資人同樣寶貴。他像是對所有人提出了挑戰:他寫了那些信,把它們公開,然後似乎對我們說:「這就是投資方法,我就是這麼做的,這是我走過的路。現在來看看你們是否能跟隨我走這條路。」

如何將價值發揮到最大
你可能聽過一些人說:「價值投資法是累贅的說法,因為必然是有價值才會投資,沒有人會故意以過高的價格買進股票。」這有點像「投資」在一家公司與投入某種業務的差異。股票不過是幫助我們擁有公司資產的工具,我們將資金投資在公司股票上,便是投入公司的經營。

巴菲特教導我們,不要抱持「投資在一檔股票上」的想法,而要設想自己「投入一種業務」。

無論你在經營或評估一公司,有個問題很重要:「從擁有的資產和產生的獲利來看,公司有多少價值?然後,如何將價值發揮到最大?投資人和企業經理人回答這些問題的能力,就決定他們會有多大的成就。

結語
最近有位讀者寫信跟我說,他看了我的資料後,也做了筆記,並進一步的選定了投資標的,像是卜蜂、裕融、江興鍛……等(因為當時那些股票有很高的預估合理成長價)。但因為想等有更好的價格(想等大盤回跌),以致於錯過了這些股票近期的飆漲。

像這種錯誤我以前也犯過,我曾經想等寶雅便宜一點再買,所以放棄了以60多元的價位買進,但寶雅現在的股價是400元(2017-5-26)【請參考:簡單的事情反覆做,熟能生巧(巴菲特給散戶的9個忠告)】。

會犯這種錯誤最大的原因是:太注重價格,而忽略那些公司是做些什麼的,以及未來的展望如何?

我常建議讀者:買進股票前,不要只按照我的資料顯示它可以買而買。你應該多去Google一下那些你想要買進的公司,它是做些什麼的、為什麼它的近期獲利會那麼好,是業外因素還是本業強勁的成長,若是連明後年展望都很棒那更好。這樣你就不會因為目前只貴了那一、兩塊錢,就放棄買它。

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不要抱持「投資在一檔股票上」的想法,而要設想自己「投入一種業務」。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