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預測影響力(預測分析時代)

從現在起,勝負的關鍵就在於預測分析的能力。預測分析就是商業智慧發展的方向。遊戲規則早已改變,而你身在其中。閱讀本書,可以讓我們了解世界進步到哪,還會往哪個方向邁進。本篇只介紹「預測影響力」。

預測影響力,讓預測這件事也受到影響。原本是預測行為,改成預測對行為的影響,讓預測分析大幅改變。預測影響力就能提高預測分析的價值,因為組識不僅想知道個人會做什麼,也想知道如何因應。這種做法讓預測分析變成組織行動的準則。

如果你看不到狀況,怎麼知道發生什麼事?我們就來檢視一下預測影響力這件事:
  1. 個人看到商品目錄。
  2. 腦子裡發生一些變化。
  3. 個人購買商品。

這樣我們就能打包票假定影響力確實發生?我們怎麼知道商品目錄是否發揮影響力?或許,個人原本就要購買商品。因此,影響力是無法觀察的。我們絕對無法目睹百分之百篤定說服的個人案例。那麼,我們怎麼預測影響力?

利用增益建模預測影響
我們需要一個能依據個人行為會受影響之可能性來做評分的模型。我們需要一個增益模型:預測跟另一種處理方式相比,應用這種處理方式能讓個人行為所受到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就以美國國家銀行的詳細個案,說明增益模型如何運作。

美國國家銀行助理副總裁葛倫霍佛,主導利用模型分析這些行銷活動,並密切留意這些反應模型,想辦法改善模型。

企業通常錯誤解讀行銷活動的成效。可能錯得離譜之處就是:企業檢視接洽顧客名單並提問:「有多少回應?」也就是在問回應率。

只在意回應率,根本完全忽略有多少人其實不管怎樣都會買,就算業者沒聯絡也會買。有些商品上架後很快就銷售一空,根本不必額外費心。對企業來說,那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是這種情況,重要的是別把功勞歸到行銷頭上。你可能花大錢砍樹,印刷寄送商品目錄卻徒勞無功。

如同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所言:「我們必須想辦法讓重要事物可以衡量,而不是讓可以衡量的事物變得重要。」標準回應模型可以輕鬆鎖定不管怎樣都會購買的顧客,卻完全沒有消除我們身為消費者厭惡收到過多垃圾郵件這種感受。其實真正會被說服、值得寄發郵件的顧客只占一小部分,如果們能找出他們,回應率當然大幅提高。
  1. 標準回應建模預測:這位顧客透過接洽會買嗎?
  2. 增益建模只增加一個字就讓一切改變了:這位顧客透過接洽會買嗎?

雖然第二個問題看似簡單,卻一併回答這兩個問題:「這位顧客透過接洽會買,不然就不會買?」這種二合一詢問是針對兩種處理方式在結果上出現的差異。就等於在問:「接洽這位顧客會影響他去購買嗎?」

美國國家銀行在推銷信用房貸的廣告郵件活動,其增益建模採取的方法是行銷區隔。廣告郵件從接洽到的區隔成員(處理集)引發更多回應,回應率高過沒有接洽的那些顧客(控制集)。透過自動取得本身定義特徵,增益建模已經發現一個讓這種廣告郵件活動終將成功的顧客區隔。可說服個人之區隔如下:
  1. 現有貸款已償還超過17.3%。
  2. 而且,目前使用的循環信用額度超過9.0%。
  3. 而且,被歸類為某種生活型態區隔。

發現這種區隔的增益建模方法稱「增益樹」。是利用變數用同樣的方式將「向下細分區隔」機械化,但試圖找出不同處理方式產生的極端區隔,也就是那些特別容易受影響的區隔。

以美國國家銀行的例子來說,回應增益建模為行銷業績創造前所未有的提升,跟標準回應模型的目標行銷相比,行銷活動的投資報酬率增加為5倍。這種佳績是由減少廣告郵件數量而產生的,也就是針對那些不需要接洽和接洽會產生不利回應的顧客,就不要寄送廣告郵件。

富達投資也利用增益建模,看到一線曙光:開銷減少、獲利增加。藉由避開「十分肯定」和「請勿打擾」這兩個區隔,富達投資首席決策科學家肯恩表示:「增益建模讓組織不必接洽所有目標顧客,就能取得超高回應率」。

結語
上星期五倒垃圾時,鄰居問我:「你持有的台積電、鴻海都大漲,你平常都看哪些財經節目。」我回答:「我不看財經節目,我只追蹤每月營收和季報的發佈。」

他又說;「最近買進一檔股票,想學我長期持有。」我問他:「那家公司EPS賺多少?」他回答我:「不知道,財經專家說那檔股票很好。」

我說:「我持有的股票是因為它基本面很好,跟財經專家說什麼沒關係。」於是他改問我:「要到那裡查詢財務數據。」

其實我很早之前,就跟他說過我不看財經節目,但他之前沒理會我,最近看到我持有的股票都大漲於是又再問我一次。(我相信之後他會又再問我同樣的問題)

其實許多投資人都沒有想過,他們平常看那些財經節目,或上網看別人談論的股票,真的對自己的投資績效有「正向的影響力」嗎?如同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所言:「我們必須想辦法讓重要事物可以衡量,而不是讓可以衡量的事物變得重要。」

其實每個投資人需一個「增益建模」來區隔哪些資料才是真正對自己的投資績效有幫助。我舉我和鄰居的例子,就是「試圖找出不同處理方式產生的極端區隔」的例子。其實我平常花在投資上的時間很少,我平常不看財經節目,也不看網路上別人談論的股票。

我只看手邊的資料「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和「關鍵點記錄」。而我買股票的時間點,大部分都集中在第1季財報、第2季財報和第3季財報公佈時。買進股票前,會去Google那家公司是做什麼的,未來前景好不好等。就這樣,其它的時間都在休息,不做股票。

這就是我的「增益建模」,它讓我「不必接洽所有訊息,就能取得超高報酬率」。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