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輕信的腦(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此書是我之前介紹過的「牛頓、達爾文與投資股票」第二版。這絕對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選股的書,但對於投資你將會有嶄新的思考方式!本篇只介紹「輕信的腦」。

心理學家說,我們理解抽象或複雜概念的能力,依賴的我們心智裡為某個現象所形塑的運作模式。我們的心智模型再現的是一個真實或假定的情境,就像建築師的模型代表的是計畫中的建築物,或者就像彩色的Tinkertoy玩具組可併凑成複雜的原子結構。

這個論點最初由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提出。在他那本簡短但卓越的著作《解釋的本質》中,克雷克說人類是訊息的處理器,會針對現實世界建構出一套心智模型,以此來預見即將發生的事件。

他認為,我們在腦袋裡「依據外在的現實以及可能的行動來形塑一個縮小版的模型」,因此能夠以此「嘗試各種選項後做出最好的選項、為未來情境做出反應、把過去事件累積而來的知識利用在當前與未來的事件上,並且在面對緊急狀況時採取完善、安全、有效率的應對方法」。克雷克說,心理學領域最偉大的探索,就是在於揭示個體如何建構此類心智模型。

後續的研究顯示,整體而言我們總是以錯誤的方式使用心智模型。對於想要解釋的現象,我們建構的是不完全的再現模型。我們總會忘記模型的細節,因此模型總是不穩定。最後,我們還有一個致命的傾向——根據迷信和未經證實的信念來建構心智模型。

我們透過心智模型來理解抽象概念,因此良好的心智模型對投資者而言特別重要——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市場與經濟體制運作的背後,其實是讓人卻步的抽象概念。此外,心智模型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所以,以劣質訊息為基礎的不良模型終將導致低劣的投資績效,這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人們接受不可靠的訊息,甚至以此為行動依據?例如,明明就沒有人可以預測股市的短期走向,但為什麼投資者仍然被所謂的市場預測專家所迷惑?在其他方面表現精明的人,會突然聽信某個預測者對市場的看法,甚至有時候會依賴這些預言做出投資決策。

輕信的腦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受騙?根據麥克.薛莫的著作《如何相信》,答案就在於信念系統。薛莫寫到:「那些最精於尋找模式的人(如站在獵物的上風位置不利於打獵、牛糞有益於農作物等經驗),留下最多子孫,而我們就是他們的後裔。」物種演化的力量讓我們根深蒂固地想要尋找某種模式來解釋世界,而那些模式也就形成了信念系統的基礎,即使這些信念似是而非。

薛莫說,雖然我們不是生在史前時代,但我們的頭腦卻是在那時候形塑的,而且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都一貫維持這種運作模式。我們至今仍無法扺抗魔力思考的誘惑,因為人類是尋求模式的生物,即使面對無法解釋的事物也要找到解釋。

薛莫在他的最新著作《輕信的腦》中談到,迷信來自於我們對模式的虛假鑑定。我們腦袋是個信仰引擎,會本能地尋找模式並且賦予意義。當我們了解薛莫那些關於魔力思考與信仰引擎的概念之後,再回來看看市場預測專家的誘惑,一切就明瞭了。

我們人類在遠久的遠化過程中對不確性一再感到極度不安與焦慮;因此,一旦有人承諾可以幫助我們減緩焦慮,我們總是願意聆聽。即使理性告訴我們預測專家不可能預測明天或下個星期的市場走勢,我們還是寧願相信他們有這樣的能力——因為另一個選項(對市場走向維持「不知」)實在讓人不安。

結語
如同上述作者所說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容易輕信理財專家的話。在《影響力》這本書中有到:

說回醫藥領域。在我們的文化中,廣告商經常利用我們對醫生的尊重,找演員來假扮醫生,宣傳他們的產品。我最喜歡的例子是羅伯特.揚演出的一段廣告。片中,他告誡大家要當心咖啡因的危險,並推薦不含咖啡因的桑卡牌咖啡。從客觀上來看,我們明明知道這個人只不過是個扮演過醫生的演員罷了,沒有道理受他的意見左右;但在實際上,這個演員讓桑卡咖啡賣翻天。

只是大多數投資人,自己欠缺知識和資訊,很難判斷這些財經專家是真是假。像我採取的方法,就是看大量的經財書籍,儘量讓自己成為財經專家。

這也讓我想起一件事情,有一天我接到一通詐騙電話,說因為他們的過失,把我購買的商品誤設為自動分期扣款,希望我自行到ATM解除這項設定,以免錢被扣掉了。

我知道這是詐騙電話,於是我回答說,「給它扣,沒關係。」

沒想到她生氣罵我說:「你是白痴笨蛋嗎?怎麼讓錢白白讓它扣。」

問題是,若我按照他們的建議做,我才是真的白痴笨蛋。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