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重創華爾街的數學奇才(血戰華爾街)

本書一上市就遭到金融巨頭摩根士丹利全面封殺,《機構投資人》稱本書是摩根士丹利的「公關噩夢」。 這是個關於投資銀行操弄金融遊戲以獲得巨額佣金的故事, 巴菲特與智慧合夥人蒙格推薦必讀。本篇只介紹「重創華爾街的數學奇才」。

1995年,出身中國農村的三十多歲數學奇才李祥林,加入二流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他像我和大摩的衍產部同事,思考相同的問題:如何重新包裝低評等的資產,創造高評等的資產出來?

我們在摩根士丹利創造幾十種「擔保債權憑證」,而且我們相當善於說服評等機構和投資人,認定標的資產雖然具有風險,但仍然應該貼上AAA投資級的標籤。菲律賓第一信託是典型的例子,是由劣質蛋糕(菲律賓國家電力公司債券)和薄薄一層吸引人的糖霜(美國國庫公債),混合而成的高風險、高收益率的金融蛋糕。

但是,菲律賓第一信託的賣相實在是太難看了,難怪標準普爾最後在這種債券上加注「限制級」的小字。連標準普爾不精明的分析師,都可以看穿簡單的一層糖霜,想到不該把不折不扣的AAA級評等,授予糖霜底下的東西。因此,華爾街必須要找出新方法,把劣質蛋糕混在一起,使成品看來像是真正的蛋糕。

混合過成是其中的關鍵,你可能合理的假設劣質蛋糕有毒,但是,如果你可以匯集不同類別的劣質蛋糕,然後把不健康的部分完全抽出來,結果會怎麼樣呢?如果一些殘渣材料能夠抵銷其他材料的劣質部分,神奇地消除任何風險,那麼結果會怎樣?劣質蛋糕和反劣質蛋糕就像物質和反物質一樣。

就像把劣質蛋糕和其他東西混合時,毒素可能被稀釋得比較安全一樣,金融資產拼湊在一起時,風險也可能下降——特別是如果你能夠讓別人相信,這些資產預期的下跌或違約彼此之間並非相關。一種債券可能違約,但是,如果你持有一百種沒有相關性的債券,機率上很多種債券同時違約的結果很罕見。

不少人發現也不錯的混合模型,不過,李祥林發現了最好的模型,這個模型的歷史也最精彩。李祥林從一種描述死亡機率,名叫「關聯結構」的傾斜常態分配數學公式中看出跟保險問題直接相關,利用相同的數學公式說明一種資產「死亡」或違約時,不同的資產有什麼反應。

根據文章中談到的數學公式,當你把風險性資產匯集在一起,變成擔保債權憑證時,巨量的風險會消失,因此,匯集起來的投資標的會有很高比率可以評定為AAA級。華爾街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製造家利用這種新方法,搜尋可以匯聚在一起的風險性資產,銀行利用低評等公司債、新興市場債券和次級房貸,創造了千百億美元的新擔保債權憑證。

他們根據投資人追索權順位的高低,把擔保債權憑證分割成很多層次或很多部分,分割後的部分類似蓋在氾濫平原的建築,最低層次的部分風險最高,最先會被虧損淹沒;中等層次的部分由比較低層次的部分保護;最高層級的部分較安全,要碰到百年一遇的完美風暴才會淹沒。至少這個數學模型是這樣告訴你的。

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和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等次級房貸業者,看到風險性貸款的需求難以滿足時,開始對自己所能找到的客戶,提供好到讓人無法相信的貸款。很多人批評次貸業者的作法不道德,也有很多人批評貸款戶借貸自己無力償還的貸款,大部分批評都相當公允,卻忽視了大局。美國次級房貸爆炸的根源既不是貸款機構,也不是貸款戶,而是建構整個擔保債權憑證遊戲規則的業者,他們才是提供毒品的人,貸款機構和貸款戶只是去按按鈕的老鼠。

無論多不可思議,但實情就是,華爾街真的一度找不到足夠的爛貨可用。

這時衍生性金融商品就上場了。大銀行最近開始交易信用違約交換,信用違約交換像壽險一樣,一方繳納保險金,在死亡時得到某種利益,只是在李祥林的模型中,死亡不是個人的死亡,引發付款的契機是某種債務,例如公司債或抵押貸款的「死亡」。

信用違約交換超額加注賭博的人數沒有限制。華爾街認為,他們可以利用違約交換,創造金額無限的爛貨。很快地,全世界投資人都在購買以次貸為基礎的複雜金融工具,包括合成擔保債憑證、結構型投資工具、固定比率債務工具,甚至還購買名叫「擔保債權憑證平方」的東西,這些以衍生性金融商品為基礎的投資需求,是極度的本末倒置。

2008年,信用違約交換市場規模已經成長到六十兆美元。換個角度來看,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的總額也才只有六十兆美元,世界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還不及此數。套句已故參議員德克森的話:「這裡六十兆美元,那裡六百兆美元,很快地我們就會說到真正龐大的金額了。」

金融回力鏢飛回來了
2008年的金融海嘯來襲,美國第二大次貸業者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聲請破產,不久之後,穆迪和標準準爾終於承認自己大錯特錯,把184種擔保債權憑證,列入下修檢討名單。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例閉,由摩根銀行收購,雷曼兄弟聲請破產……。

2008年的危機看來可能複雜難以了解,但是你如果看過本書,就很容易了解實際情況。諷刺的是,對海削客戶深感自豪的銀行,最後卻蒙受最大的虧損。投資銀行原本擺脫掉的風險,像金融回力鏢一樣飛回來,這次最大的受害者不是銀行的客戶,而是銀行的股東。

結語
如同約翰.伯格在其著作中《夠了》所說的:「一般來說,我們很難否定創新的價值。然而,在金融業裡,創新可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因為,針對金融業來創新所產生的價值,和針對客戶來創新所產生的價值,是兩碼子事。能夠獲得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好處的,大都是創造出複雜新產品的人,而不是持有這些新產品的人。」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