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該不該下手?請聽巴菲特的(不必等到存夠錢的食利族理財術)

食利,就是無須動用到本金,光靠利息收入就能支付生活所需。 但,如果本金不夠大,哪來的錢生利息? 本書作者親自見證,想要食利,真的不必等到存夠錢。本篇只介紹「該不該下手?請聽巴菲特的」。

有些人會斬釘截鐵的說,投資商品就對了,像吉姆.羅傑斯這種逆勢操作的投資人,似乎抓到了些竅門,他們看的是未來,才不關心每天、每週甚至每月的資產價格。2015年麥嘉華在接受亞洲新聞台的專訪中表示,這些人打算鎖定某種投資部位,持有長達5年。他們相信基本面最終會證明他們是對的。

吉姆.羅傑斯認為,我們正走向糧食短缺的時代,他說美國甚至連農民都缺!這無不可能,反正後來就知道了。我們當然快要沒有優質的土地可耕種了,只不過,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可能需要好幾年,食品價格才會反映出這種短缺而高漲。

投資就是這麼回事:看著眼前的事實,然後去操作你認為對自己最有效的投資部位。有基金能讓你去投資農田,也有ETF,幾乎任何你想到的商品,ETF都能讓你分一杯羹。甚至還有逆向操作的ETF,即標的物下跌,ETF就上漲,這樣就可以賣空你覺得即將跌價的商品。

然而,在你下手之前,或許還想再聽巴菲特的建議,巴菲特說:「投資有兩種:產生收入的投資,以及你希望有人將來付更多錢來買的投資,我不知道該怎麼判斷後者的投資價值。」

換句話說,商品和其他東西的價格,多少有點主觀或不可預測,而這些商品本身,就是物品、貨品,一旦持有它,就很難有增值空間。這就是巴菲特的專訪,以及他每年給股東的公開信中,會一再聽到他建議去投資上市公司、農場或房產。因為這些全都能為擁有者帶來真正的產值和現金流。

這也是我不怎麼談貨幣交易,因為就像衍生性金融商品一樣,貨幣和利率的投機,基本上都是零和遊戲,所以實在不算是一種投資。資本配置應該是要讓什麼增長,而不是在沒真正實現什麼的情況下,來回做無益的交易。

利差交易帳面上看起來很好賺,但基本面的問題最終還是會漸漸浮現。在我來看,儘管有一整個產業嘗試著精準預測貨幣波動,但仍舊沒有找到什麼方法可以肯定預測。

還有別花太多錢在保險上,整體而言,買保險的人總是輸,等於把錢都捐給了摩天大樓的業主和業務員。保險公司跟賭場一樣,會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確保賠率永遠對他們有利。2009年,我看到一則CNBC的專訪,當時美國不景氣,數百萬人失業。一名剛失業的男子告訴記者:「我現在沒工作了,也繳不起綜合醫療險的保單。」

最後,我引用巴菲特的話:想做好投資,該擁有的一樁好生意、一座農場或一棟可以出租的房子,這三件事情都可以讓錢生錢,就像農場能種出什麼一樣。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擁有農場並不可行或實際,所以就先不看這一項。

這樣就剩(1)一樁好生意,和(2)房地產可以選。事實上,巴菲特建議,如果你有一些錢投資,但不想花時間分析各種公司和績效,那就該把90%的資本投入追蹤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基金,剩下的資本則投入債券。

在我看來,兼職投資人應該兩種(股票和指數)都做一些。要是你覺得追蹤本地股市而非美國股市比較合理的話,可能會想買自己本地的指數基金。但一般來說,巴菲特的金錢觀是正確的,這是能保護你的財富、使儲蓄增長,最終實現財務自由的方式。

結語
彼得.林區說過:「除了房屋以外,股票大概是所有投資工具中最佳的選擇。」《富爸爸.有錢有理》,書中說:「要達到財務自由之路,錢應該要放在能產生現金流的地方」,這也是致富的密訣所在。

我也並沒投資任何像外幣和黃金等商品的東西,因為它們買進後放著,並不會像股票一樣會生出股息。所以,股票也是成為我所有投資工具的最佳選擇。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