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獨立的人格(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

本書真正深入而全面地解析巴菲特的所有重要投資決策,以及他如何從一位無名、害羞的鄉村小子,如何一步步累積個人資本、投資合夥人資本,到公司資本,進而槓桿出富可敵國的財富。本篇只介紹「獨立的人格」。

偉大的人能在人群中怡然自得,而且還能保持獨立的人格。——愛默生

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仍歷經從葛拉漢推崇的「價值型」(value)股票到「成長型」(growth)股票的重大轉變。華爾街倒是挺喜歡這樣的分法,就像藝術評論者一眼就區分出這是畢卡索藍色時期還是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一樣,儘管這種區別對藝術家本身來說無關緊要。

對巴菲特而言,區分成長型與價值型是很虛幻不實的,他認為一家公司的成長潛力就和它的資產一樣,都是公司價值的構成要素。可口可樂股票縱使買在高點,這家軟性飲料龍頭的成長潛力代表它有很高的投資價值,但股價若再繼續上漲則又另當別論。

若是付出的連相應的回報都得不到,那算什麼「投資」?蓄意將股價炒高,然後打著迅速在高點賣出的如意算盤,應該叫做「投機」……

無奈世人分不清「投資」與「投機」。加州橘郡的財政官員不把大量舉債當一回事,還把原本用來蓋公立學校、道路和供水系統的經費,拿去投資艱深難懂的利率衍生性商品,結果虧損慘重,以至於走上破產一途。

也難怪,「實質價值」這個概念多少已成了失落的理想。在這個「衡量標準」與「投資熱點」瞬息萬變,很難找到什麼實質價值,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畫作要有批評家評論,才算是有人賞識;美的定義取決於觀賞者,這是千真萬確。

如果我們看不到會像愛默生那樣強調內在信念的人,那是因為這些人失去能指引他們的恆星。現代相對論讓我們退化成膽小怯懦的專家。教育者也是受制於類似的理由——缺乏實質價值體系,無論閒扯瞎聊或是評斷是非都不具說服力,可以說是退回到說話模稜兩可、複雜難懂且刺耳的狀態。

巴菲特獨自待在他隠密的私人天地,既沒有顧問也沒有侍從。他門面前是裱框的泛黃報紙和父親的照片,父親曾建議他好好品嘗這種恬靜的愛默生式孤獨。時光靜靜地流逝,連電話聲都很少響起,他找尋的不是電腦螢幕上的股票技術分析,而是企業的基本面價值。

他尋找的是禁得起考驗的商人、製鞋公司、讓少年小說家霍瑞修.艾傑爾筆下人物相形失色的B夫人、聯合零售商店創辦人班傑明.羅斯納、世界百科全書公司、新貝德福德的中流砥柱肯恩.蔡司、一絲不苟的湯姆.莫菲和品牌遍及全球的可口可樂。他不是按照「時節」來判斷它們的價值,而是依循他的祖輩及恩師葛拉漢認同的穩健投資原則和箴言。

巴菲特教導我們這一代如何思考經營這個課題,他向我們證明,股票可不是大富翁遊戲的代幣,投資也未必是憑機運的遊戲。投資可以是一種合邏輯的、通情達理的事業,就和股票代表的那些實體公司是一樣的。巴菲特褪去華爾街的神袐面紗,讓它與普羅大眾打成一片,華爾街雖然帶有神祕難以捉摸的色彩,但一般美國人仍得參透箇中玄機。

※出處為《Smart智富》出版之《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

結語
此篇文章道出了一個巴菲特的重點:「成長是公司價值的構成要素。」

在台灣許多投資人都會分析價值,但會分析成長的卻很少。但只會分析價值的只是學到了皮毛,若你也會分析成長,才是真正的學會「實質價值」的內涵。我之前的文章也提過【請參考:成功投資股票的五項金律(股市真規則)】。

此書中提到巴菲特小時候很害怕死亡,他的小時候玩伴拉賽爾卻跟他說:

「如果你做的是上帝賦予你才智去做的事,你就會成功,而且可以幫助其他人,死的時候也會帶著微笑。」

同樣的,我曾經因為健康出了問題住院過,我那時也很害怕死亡,所以這句話不但激勵了巴菲特,也能當我往後人生的座右銘。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