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你的注意力,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鋪梗力)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經驗累積,這次,席爾迪尼博士找到發揮影響力的另一個關鍵前提——「鋪梗」(Pre-Suasion)。頂尖說服者之所以技高一籌,用的方法正是透過鋪梗,也讓受眾在接收訊息之前,就已經處於比較容易被打動的狀態。本篇只介紹「你的注意力,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聚焦幻覺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首度頒發給心理學訓練出身的丹尼爾.康納曼,他說:「任何你當下思索的事,都不如你認為的重要。」

為什麼我們會假定自己當下專注的事特別重要?一個理由是,那件事在當下確實特別重要。所以我們才會給予注意力,唯有如此,我們才有理由在特定情況下,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對我們最有意義、最有用處的事物上,譬如黑暗中的奇怪聲響、電影院裡的煙味,或是執行長起身說話。

人類以外的生物也演化出類似的優先機制,譬如獼猴會透過進獻食物,藉機接近猴群中較重要(高位階)的成員;也會反過來向不重要的成員要求進獻食物,以交換牠們的注意力。無論是什麼物種、出自什麼的理由,將注意力導向最重量級的事物都是再合理不過。

把有限的注意力投注於具備重要性的事物上,雖然是一套合理做法,卻存在著缺陷。我們可能會被誤導,僅僅因為某些不相關的因素吸引我們有限的注意力,就相信它很重要。一般人很常認為,假如他們注意到某個想法、事件或群體,那麼它的重要性一定足以納入慎重考量。

然而,這並一定不符合事實,很顯然的,新聞報導的數量大幅影響受眾者為一個議題賦予的重要性。新聞事件的煽動性與時效性所催生的報導篇幅,攫取了觀眾的注意力,同時改變了當下的關注焦點。因為關注焦點轉移,也影響了觀眾對於什麼是重要全國議題的判斷。

尤其在藝能界,一個人的價值幾乎全由主觀判定,因此高曝光度可以為他們提升個人價值。我們會花錢看那些高知名度的人(表演、創作和露面),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似乎是重要的人。

因此,遊說者如果能夠巧妙凸顯提議中最有利於己的部分,吸引不成比例的高度注意力,就可以說是成功了。這不僅能運用在直接鎖定焦點,也是促使聽者專注思考他要彰顯的部分;也能展現在聽者開始思考前,就預先為這些部分賦予過大的重要性。

於是,當聽眾思考時,他們會經歷雙重效果,一方面被片面證據引導, 相信那些部分是特別有價值的,另一方面他們也將那些部分視為特別重要。

你的注意力,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現今世界處處都有強大的鋪梗力量,結果,在許多情況下,我們越來越難好好思考自己該怎麼做。這導致即便是最審慎的人,也容易自動遵循那些出現在周遭的提示。

就個人選擇的角度而言,我們是誰,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在做決定的前一刻,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洞悉人性的溝通者巧妙安排的提示,無論我們對它的潛在作用是感到擔憂,或是深受吸引,抑或兩者皆有,都應該體認到鋪梗具備的強大力量,試著了解它的內在運作機制,才是明智之舉。

我們無須對這種不請自來的影響感到憤怒,只要透過系統化的控制它對我們的影響就行了。我們得變成自己生活空間的設計師,在其中安排能促使我們不假思索前往最符合目標方向的事物。我們可以在生活空間中,事先安排能讓我們自動連結並且行動的提示,並確保自己能經常看到這些提示,我們就可以讓這套機制來為自己服務。

結語
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的注意力,決定你是什麼樣的報酬率。如同最近的新聞如下:

遠見 文 / 林讓均   2017-12-30
今天(12/29)台股封關,收在10642.86點,是史上第一次以萬點封關,全年漲約1370點、漲幅15%,總市值約31.83兆元,比去年成長近4.6兆、膨脹17%。台股創下連續156天(交易日)站穩萬點的紀錄,且全年平均交易量終於衝破千億元。

問題是,多少人進場玩了?根據證交所統計至2017年12月22日的資料,2017年曾進場交易的人數約310.5萬,不到950萬開戶數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有開戶的投資人,還約有三分之二沒有真正進場交易,只做壁上觀。所以,萬點行情看來火辣辣,大部分散戶卻很冷靜、根本沒有動作,兩者產生極大「溫差」。

許多散戶把注意放在股市已破萬點上,所以就不敢買進股票。但我2017年的投資報酬率為35%,比大盤漲幅15%高出許多,因為我不只是水漲船高的鴨子,我還奮力的揮動翅膀。原因是我的注意力一向都只放在我的「成長力資料」上,也就是去年我買進不少的成長股。

當我還是投資界的菜鳥時,我也很在意股價的波動,尤其是每當股市發生大跌時,我就會睡不著。但自從我開始自行建構系統化的評估資料後,把注意力放在企業的「成長力」時【請參考:價值與成長的綜效之路(誰都學得會的「算股」公式)】,也因為我注意力的轉移,以前我睡不著的症狀就不藥而癒了。

若你還想問我2018年「股市大跌」那該怎麼辦?你的注意力還是放錯了地方,不論股市是大漲還是大跌,你的注意力應該放在「業績成長的好公司」上。

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只要透過系統化的控制它對我們的影響就行了。」就像我利用我的資料事先安排能讓我自動連並行動的提示,並確保自己能經常看到這些提示,我就可以讓這套機制來為自己服務。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