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框架理論(品牌王道)

21世紀行銷學巨擘、現代品牌之父、柏克萊商學院名譽教授大衛.艾克,30年心血,精練20不敗法則與10大挑戰,傾囊相授!本篇只介紹「框架理論」。

框架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種心理結構。如果框架本身非常強硬,即使它不符合事實,人們也容易忽略事實,而保留框架。——喬治.萊考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在其充滿思趣的著作《別想那隻大象》中,對於框架選擇做了最為詳盡清晰的論述。萊考夫探討的主要領域是政治思維,論證共和黨善於設立框架,從而贏得大部分的競選辯論;至於無知的民主黨,仍然認為理性思維可以獲勝。

共和黨使用了諸如遺產稅、半生產墮胎、授權和減稅等術語,闡釋他們的框架論調;一旦他們的框架為大家所接受,辯論也就結束了,因為有誰會去支持遺產稅呢?

試想一下因為徵稅的不同說法所形成的框架。「減稅」會產生這樣一個隱喻,即一位英雄藉著稅額減免,把大家從沉重的稅負中解救出來。「稅額作為未來投資」帶給人的想像,是道路的修建、孩子的教育,以及國防的增強。

「繳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產生的隱喻,是為了享受有益於你我的服務,而付出你應付的那一部分。每個框架都影響著一個論述,就像定義一個子品項一樣,隱而不顯地改變了選擇的目標。共和黨人讓「減稅」成為一個致勝的框架。

根據萊考夫的觀察,框架通常是一種無意識的認知,因為人們不需要意識到有一個框架存在,或是框架會帶來一些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框架如此強大的原因。同時,一個框架一旦建立,就可以長久存在,而且很難改變。萊考夫在柏克來的課堂上,一開始便告誡學生「別想那隻大象」;當然,學生會發現不可能把那隻大象從大腦中移除。

什麼會讓一個框架獲得勝利?找一個有意義且能夠增加視覺意象、記憶及質感的隱喻,就會引起人的聯想。例如,減稅讓人聯想到從一種沉重、厭倦的負擔中解放出來。

與其大張旗鼓宣傳品牌的優越性,不如建立一個新的框架,將競爭者排除在外,或是使其處於不利地位。一個有力的框架,甚至可以扭曲理性資訊,從而主導品牌決策。

例如,與蘋果競爭的品牌,一定會就旗下產品的設計風格詳盡討論。這個品牌必須向顧客「解釋」為什麼其設計水準與蘋果的設計水準不相上下,甚至更為優越;或者,為什麼優越的設計不應該是一個決定要素。這是因為蘋果對於框架的建構,把設計提升為選擇的起始點。

同樣的,在多芬護膚品牌子品項中競爭的產品,除非可以證明保濕是不重要的,否則也很難跟多芬競爭。可以看出,有些強勢品牌,均把它們的優勢與顧客購買決策緊密連結;這種聯繫即便不是影響購買決定的主導因素,也會是重要因素。

框架可以長久維持且有跡可循:經常使用標籤或隱喻,就不會脫離常軌;要有非常強的滲透力,使競爭者不得不使用它;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贏了。

結語
記得我還是投資菜鳥時,總以為要隨時觀察股市、研究未來明星產業、注意經濟學家、股市分析師的趨勢預測、多吸收幾種金融商品知識……等。而我這些觀念都來自財經節目和財經雜誌。只要我信了那些,我就一直會被財經節目和財經雜誌「框住」。

查理.蒙格說:「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利益?」真正會讓你賺錢的是公司獲利要成長,否則什麼都不是。於是我開始製作資料後,我就不再看財經節目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